摘要:近些年,在我国社会发展下,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推动了信息化到来,目前,信息技术已经和我国各个领域进行了相互渗透,在国土规划领域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形成了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新思路,为我国国土规划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为了保证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思路能够在实际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相关工作人员应当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充分了解当前先进的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技术,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思路。
关键词:信息化;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思路研究
引言
国土空间规划主要是通过对现有的空间保护和合理利用,从资源、要素、结构、权利等方面全面统筹规划空间布局,将多种规划结合在一起,实现对空间全面整体的实施、管理与监督机制。我国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规划体系,但现阶段规划的数量与种类众多,关系复杂,各规划部门自成体系。现有的规划行政部门体系已无法适应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需要。中央政府为了深化改革,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对政府部门进行了改革,设立自然资源部,集中管理了各项规划职责,创造了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条件。
1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简介
自我国将空间规划改革纳入《生态文明改革总体方案》以及国家自然资源部成立,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管理方面都要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行适应性调整,即意味着国土空间规划进入了生态文明的新时代。2019年1月,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为此,利用大数据和新技术,推进国土空间全域全要素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构建国土空间数字化生态,逐步形成数据精准化、业务协同化、监管全程化、预警实时化、决策科学化、服务一体化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在方法上应充分符合“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和自适应”的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特点。在新技术、新数据和新方法的驱动下,提出了以“可感知——数据驱动”为基础,以“能学习——深度学习”为支撑,以“善治理——协同规划”为导向,以“自适应——情景模拟”为目标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方法体系。
2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方法分析
2.1数据驱动
数据是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几年,伴随着移动功能、自动信息设备等技术的逐渐成熟,空间位置服务数据开始大量出现,构成了国土空间规划的感知体系。数据的动态可获取性,对大众行为活动、公共服务等社会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很大程度推动了国土空间规划向以人为本的规则转变。此外,通过云计算、GIS等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优化整合了各种国土空间要素信息,对分布特征进行采集、分析以及可视化表达,推动了国土空间规划方法的创新及开发。运用新兴位置服务大数据具有多重优点,如,样本量庞大、尺度更加精确等,通过和已存在的城市数据相互融合,能够应用在智能体模型行为决策反映上,使其能够准确地对人地交互关系进行表达,最终达到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支撑。
2.2规划原则
要充分考虑区域环境的差异性,依据空间功能进行分析。制定国土空间分区管理方案,按照不同的区域、环境特征进行讨论。积极推动分区域的政策,保证各个区域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积极维护本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整体价值,强调生态环境控制线的确定。制定生态型增绿目标,逐步推动国土空间的发展演化。另外,生态溯源要对国土空间的生态功能进行匹配,实现各行业的空间并列。保持区域环境优化,严格按照相关的生态安全整体建设要求。对于生态空间用途进行优化,进而实现生态安全管制。通过红线界定等措施,搭建环境治理的三维治理模型,从而选择最佳的治理方案。
2.3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其部分地代替人脑工作变得并不遥远。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利用大数据,综合运行深度神经网络、语义网络、知识图谱、自我博弈系统等人工智能算法和其他信息技术,在自然资源分类、三条红线划定、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城市发展规律预判、规划条件推演、规划审批、规划实施情况评价、生态修复效果仿真等方面终将有所突破。
2.4创新行政体制,协调国土空间规划发展
要想实现对国土规划进行实时的管理与监管,应该设置一个专门的机构作为领导机构,对国土规划工作进行统一领导与管理。当下,我国将发改委作为统领全国国土规划工作的直接领导机构,统揽全局工作,制定可行性方案,能够有效确保国土规划工作顺利、高效进行。发改委作为直接领导部门,对整体工作能够起到规定标准,控制大方向的作用。同时,为了提高国土规划工作的效率,应该设置类似于协调、处理矛盾的机构。在国土规划中,坚持政府领导的大方向,同时也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需要等,能够在政府、公民、社会三者之间起到调节中和的作用,能够有效避免一些不合理现象的出现。同时,能够极大地提高公众的参与度,调动公众积极性,加强了公众对我国政府的监督。
2.5智能模拟
空间规划属于研究人地关系的实践学科,不仅要跨越专业领域、行政界线,时空界线,甚至是规划、设计、运营智力的界线同样要跨越。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首先需掌握国土空间的演变,同时能够进行预测。而智能模拟指的是将局部行为和全局演变充分结合,对人地关系进行智能模拟,该方式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必然发展趋势。制定方向,客观分析个体如何发展,促使整个系统向着目标进行,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所适应的体系。例如,多智能体系统(MAS)的模拟特征就与国土空间智能模拟的需求基本符合,MAS是一种全新的分布式计算机技术,目前,已成为一种复杂系统分析及模拟的工具,对于国土空间来说,能够将空间要素(Agent)带入至模型,通过学习算法构造人工智能的学习模型。根据MAS和学习算法的结合构建的城市开发边界精细模拟模型,通过量化和表征建设用地规模和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对用地规模进行实时预测。利用人工智能协同交互模块,对决策期间的刚性及弹性边界进行模拟,即能够获取相应反馈机制。
2.6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调控
为了探求国土规划的生态调控机制,首先,应采用强化行为准则的方式对不同用地行业提出不同的要求,先避免国土资源的生态性破坏。在不同准则的实施过程中,提高对生态环境的应急处理能力,实现动态化监管,协调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其次,改革传统技术,加大科技投入,运用更科学的技术、方法,综合优化并提升国土生态环境。再次,加大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的资金投入,通过列支专项资金,明确资金用途,为国土生态环境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结语
在信息背景下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中,一定要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主要支撑,全面搜集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的相关数据,并且实现两者的高度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对整个国土空间规划过程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国土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生态性。
参考文献
[1]韩政.以全域视野和系统思维推动规划编制——对广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思考[J].南方国土资源,2019(12):20-24.
[2]张恒,于鹏,李刚,于靖.空间规划信息资源共享下的“一张图”建设探讨[J].规划师,2019,35(21):11-15.
[3]张云路,马嘉,李雄.面向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与管控路径探索[J].风景园林,2020,27(01):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