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的美育内容及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4期   作者:孔俞云
[导读]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与人文性学科,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摘要: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与人文性学科,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基于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育工作者要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语文学科特征,不断进行教学优化。在关注学生基础语文能力培养同时,也要强化学生对于美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境与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培养学生发现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以下,本文就从几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渗透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美育内容;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
        1小学语文美育教育目的与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以其内容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属性,如教材内容所蕴含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等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使得语文教学在完成美育的目的和任务——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而且,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进行美育的渗透,如构建诗意课堂,创设审美情境,在课堂教学的起承转合各个环节引领学生感受美、领悟美、表现美、创造美等,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不断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达到美育的目的。
另外,“语言文学也是普通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的语言艺术教育中,充满着审美的因素,有着无穷的审美机会。”所以,语文教学应当义不容辞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切实而有效地实施美育。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许多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认为人生来具有审美能力,无需特别加以培养;或认为审美与考试成绩无关,由此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没有多大意义。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有些语文教师只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的情感、高尚人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造成学生美感缺失,轻视甚至排斥美育等现象,更不用说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渗透美育了。
        2小学语文美育教育实施策略
        2.1将美育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经典的,具有极高审美意义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中的文字语言魅力是其它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课本中的丰富美学因素,指导对汉语文字进行细致的品味与理解,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美学教育。语文教材中优秀的作品中包括了汉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具有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诸多的审美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都能寻找到,基于此,教师要善于发掘语文教材与日常生活中的关联性,培养学生以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美,理解美,获得美育的渗透。例如在进行《黄山奇石》一课中的自然之美,《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亲情之美,都能在生活中感受得到,教师要基于教材引导学生去看、去倾听、去感受,确实理解生活中的美。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对于生活中点滴小事的认知态度,使学生对身边美好的事物激发起强烈的向往,认真的观察生活,更加热爱生活。
        2.2朗读中领悟美
在语文教学中,美文朗读是首要的。如何在这一篇篇文章中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我首先选择的方式是朗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语文文字积累,发展学生的语感,加深他们对课文的体验与深刻理解。”从而让学生在自由、愉快、活泼的气氛与抒情格调中,更自然的调动情绪,饱含感情地朗读,从而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这种学习活动才是对语文学习更加深刻的享受,才是活力四射的。
例如在进行《桂林山水》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全文进行朗读,从语言文字中仿佛亲身体验到了桂林的美。但是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全文中并没有出现一个“美”字,却能让读者真切的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随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水的动态、形态以及颜色三个方面,寻找描写漓江“水”的特点,总结出作者文章中“静、清、绿”三个特点,就是这简单的三个字,带给了学生强烈的美的体验。除此之外,在挖掘文章中文字的特点时,学生还可以发现在漓江水的特点描写时,运用的都是排比的句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更深刻的感受到排比句句式的语言美感,的感受美的过程中获得美育的渗透。
        2.3美育融入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文化,古诗词通过精练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当时的情感,在诗词的字句之间,人们不断感悟,还能发现更多的内涵。比如《鸟鸣涧》一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夜晚,月光清明,鸟儿欢啼。杜甫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盛唐时代的和平安定的气氛。一首诗,一幅画,表达了诗人当下万千的感慨。又如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通过对风景的描写,“千军万马跋山涉水,帐篷内灯火辉煌,帐篷外风雪交加”,表达了他离家越来越远,对故乡也越来越想念。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不断提升,表达美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学生可以利用更优美的语言精练地表达出他们所感受到的美。
古代诗人写诗讲究平仄、押韵等规律,每首诗都非常的优美,富有音乐感。很多诗被赋予了音乐的旋律形成了一首歌。比如《一剪梅》就被改编成了歌曲《月满西楼》,《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被改编成了《问君能有几多愁》。大多数古诗的每句话都有着相同的字数,结构整齐。古诗的教学让学生在日常中可以利用更简练的语言表达一项事物,学生在古诗词中也可以发现古代的时代背景和中华民族的不断的演变历程。古诗词的美与现代文的美不同,要更含蓄,更深层次,学生在理解了诗词后,也就能更好地感悟其他事物的美,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4品尝生活实践,欣赏美
语文课上,教师可以换一种更活泼的教学方式,例如不时的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四季的变化,与大自然充分亲近,倾听小草的诉说,触摸大地的脉搏;引导学生走入艺术的殿堂;去欣赏古今中外的艺术佳作,体验其中的情感,感悟作品的底蕴;让学生走向社会,去发现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美好的物……让他们自己通过认真的观察,专注的倾听,深入的探究,仔细的体会,让学生叩响审美王国的第一扇门。
在一节作文课上,我曾要求学生写一篇参观记,题目是《难忘的记忆》。我让学生回顾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哪里最吸引自己,哪些地方最美丽。一个学生向全班展示了一张照片,说:“我曾今的一张照片,你看咋样,我认为这一张最迷人了。”果然是他的一张美丽的旅游照片,我让他用文字把这种美好写下来。结果,一篇美文就这样诞生了!
        3结束语
总之,美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蔡元培的《美育》中如斯写:“……无不于智育作用中,含着美育之原素;一经教师之提醒,则学者自感有无穷之兴趣。其他若文学、音乐等之本属美育者,无待言矣。”语文教学中包含文学的内容,这是“本属于美育者”。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课文的美育潜力,渗透、贯穿美育,让教材以美的魅力去陶醉学生幼小的心灵,以美的情感去激荡纯洁的灵魂。
        参考文献:
[1]王艳.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实施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19):38.
[2]安翠霞.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浅析[J].学周刊,2019,(09):91.
[3]陶荣琴.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的意义反思[J].才智,2019(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