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路承担着物资运输及客运任务,公路建设对我国经济水平发展起着积极的决定性作用。各个省份及县市为了发展经济,都十分重视公路的规划与建设。通过统计发现,我国近年来的交通事故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那么,公路路线设计与交通安全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措施能够优化公路路线,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次数,则成为公路设计人员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公路;路线设计;交通安全关系
1公路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1.1公路的视距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公路视距是公路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是影响交通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现实诸多交通事故,很多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驾驶者的视距发生偏离而造成的。由此可见,公路建设者对公路进行设计时,应多注重视距的安排,在公路进行设计时,要做出符合要求规范的完美公路视距,因为完美的视距设计不但可以给驾驶者提供舒适的驾车氛围,还能让驾驶者在遇到危险时有较长的反应时间。
1.2平面线形因素的关键点
在公路工程规划设计环节,工程平面线形要尽可能地与区域地理位置、人文景观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保证线形的流畅性与平衡性,实现与横纵断面的充分配合。具体来说,公路直线区段的距离不宜过长,且要小于曲线半径。但在设计曲线半径时,需格外注意曲线半径的长度,将其控制在10000m以内,且线形的前后对接区域要尽量保持协调统一性。如果曲线与长直线相连,应根据工程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控制小半径曲线数量,以保证线形的渐进性过渡,切勿在特殊区域内进行突变过渡。
此外,在设计公路线形时,要确保其与周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地势相互协调。通常来说,顺应自然地形修建的工程曲线往往要比直线路段更具美观性与感染力,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人工雕琢痕迹,突出浑然天成的视觉效果。但是,公路曲线弯度不能过大,且长度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避免驾驶人员产生疲惫感。如果曲线路段过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整个公路路线,进而提高对土方、排水工程的要求,增加公路修建成本。如果由于工程所在区域自然地理形势导致路线半径出现问题,工程设计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优化工程设计方案,加强曲线半径限度合理性。
1.3安全设施设计对安全的影响
交通安全设施包含引导指标及防护设施,为驾驶员提供了及时、明确的道路信息。安全设施设计对安全主要有以下两种影响,一个是指路标的信息没有完善,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范围呈现扩大化,除偏远山区外大多数地方都是公路,公路建设变得多种多样,对于驾驶者来说,在陌生的环境中出行成了不小的障碍,同样,科技的发生带动了导航等电子产品的研发使用,导致了公路指路标没有及时更新,信息不全等问,无法及时为驾驶者提供道路信息。另一个是防护设施,公路上可见的塑料防护设施并不能起到防护的运用,而且部分地区不曾设置防护围栏等安全设施。
2公路路线设计与交通安全关系
2.1直线线型路线
在公路路线设计过程中,直线线型是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线型之一。这种线型能够有效缩短路线长度,并且施工操作相对简单,具有很高的便捷性。直线线型路线更适应地形地貌较为平整统一、且地势起伏较小的地区。
但是在驾驶车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直线线型的公路往往周围的风景十分单一,驾驶人员长时间在直线线型公路上驾驶,往往会出现疲劳感;如果路况较好,也很容易导致超速行驶的问题出现。所以,在设计直线型路线时,要对车辆行驶速度进行控制。在陡坡路段,不应该采用直线线型设计方案,否则会导致车辆在下坡路段的行驶速度过高,导致行车安全受到影响。同时,可以通过在设计中改变道路两旁植物类型的方式,起到刺激驾驶人员视觉的方式,避免驾驶人员在驾驶过程中出现视觉疲劳感,提高公路的安全性。
2.2适当调整平交路口分支路线交叉角度
平交路口车辆行驶速率相对较低,而且要确保驾驶员提前掌握交叉口区域内的车辆运载情况,让车辆正常通行。在平交路口设计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平交路口各分支路线的斜交叉角度,尽可能地均衡角度参数,缩短车辆在同等运行速率条件下的通行时间,并延展机动车驾驶员锐角视线。通常,平面交叉的交角至少应>70°,斜交叉的锐角角度应<70°。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优化分支道路在接近主道路特定范围内的线路设计,将平交路口改为相交形式。尽管我国公路工程建设标准规范中提及了平面交叉的扭正设计规范,但实际拓展应用却不尽如人意。
2.3竖曲线线型路线
竖曲线线型路线起到改善公路路线线型、保证形成安全、驾驶员舒适度及行车视距等作用。竖曲线线型路线是在地形变坡处,通过将变坡点作为交点,在路线纵断面上连接相邻两端坡段的曲线。竖曲线半径和竖曲线长度是影响竖曲线线型路线安全性的主要技术指标。在竖曲线坡差的情况下,要尽量保证竖曲线半径够大,较小的竖曲线半径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路纵面线型的质量。同时,也要通过控制竖曲线的数量和间隔保证驾驶员的行车视距的统一性和协调性,以达到提高公路安全性的作用。
2.4纵坡路线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大量实际案例证明,在公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位置当中,上下坡路段事故几率要明显高于平坡路段。分析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在上坡路段驾驶员无法更好控制油门与刹车,进而无法保持合理车距,容易造成追尾碰撞等事故;在下坡路段,驾驶员对汽车速度无法做好控制,经常会出现超速情况,引发事故。另外,在上坡路段,坡度道路会降低驾驶员视线范围,无法对坡顶之后道路状况和交通状况进行提前观察,加上爬坡提速操作,容易在进入坡顶后操作不及时引发交通事故。从公路纵坡设计角度来讲,道路坡度越陡,交通事故概率越大。
在本案例当中,在道路纵坡设计方面,结合该地区平原地形为主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建设经济性和安全性,主要设计参数指标见表2。在初步制定全线设计方案之后,设计人员重点对纵坡视距情况进行了验算。抓取了纵坡坡度为2%的路段,计算出停车视距符合标准。另外对合成纵坡路段进行了分析,结合设计时速为100km/h的道路合成纵坡不超过10%的规范性要求,确定该工程合成纵坡达到规范值。
2.5保证公路视距设计合理性
通常,把驾驶员在机动车运行过程中的可视距离称为视距。若视距不足,则会出现盲点,阻碍驾驶员掌握路况信息,增加发生交通安全事故的概率。因此,视距参数设计成为衡量整体公路工程设计质量的关键要素。然而,由于部分公路工程设计人员专业水平有限,缺乏经验,在改造路线时忽视了视距问题,导致公路平纵线视距不符合标准要求,影响了整体工程设计质量。对此,在调整公路视距时,要充分考虑公路两侧的路灯、警示标志及导流岛位置,确保车辆视距的合理性,使驾驶员在车辆运行过程中能够及时掌控交通标志与信号灯,并有充足的时间选择路线,绕过障碍物,以防导致公路拥堵现象的发生。
结论
近年来,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机动车保有量逐年递增,而公路工程设计与建设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为此,基层公路设计人员需充分考虑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强化工程建设,进而维护公路交通运输的安全与通畅,并为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民生保障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腊润涛.影响公路设计中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与策略研究[J].人民交通,2018(7):64-65.
[2]郑丽环.公路规划设计与交通安全探析[J].门窗,2019(4):97-98.
[3]李辉,葛俊.试析公路设计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J].江西建材,2019(6):165,172.
[4]朱丽.浅析公路设计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1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