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科技馆教育资源优势迎接《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挑战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月2期   作者: 刘丽梅
[导读] 科技馆作为校外科普教育的主阵地,
        摘要:科技馆作为校外科普教育的主阵地,在提升未成年科学素养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基于课程标准和科技馆资源的教育课程开发不仅能有效地增强馆校衔接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科技场馆教育课程开发实施的动力。本文基于新课标准,就科技场馆如何以独具特征的展品资源为基础,开发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小学科学教学课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科技馆、资源、教育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个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017年1月19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掀开了小学科学教育的新篇章。落实好《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除了校内科学教育各方面的努力之外,校外科学教育也不可或缺。科技馆作为校外科普教育的主阵地,展品是最核心、最有特色的教育资源,是实现科技馆教育功能最重要的位置基础,因为它模拟再现科技实践的过程,为观众营造从实践中进行探究式科学的情境,从而使观众获得“直接经验”。科技馆展品的这一特点,体现了“做中学”、探究式学习、建构主义等当代先进的教育学思想,也是广播、电视、互联网、博物馆和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
        一、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
        从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兴起,科学教育已不满于仅仅传授科技知识与技能,而是更关注对科学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与此同时,科学传播也不再满足于仅仅普及科学知识,更追求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传播。这一发展趋势,是科学教育、科学传播为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而形成的。
        2017年1月19日公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小学科学课标》)相较上一个版本(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3~6科学课标》)的标准,在框架与内容编排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可以归纳为:三个增加,二个变化,一个明确。
        三个增加:(1)把一、二年级学生列入科学教育的对象范围;(2)新增了技术与工程的内容;(3)增加学生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强调了科学技术对伦理、环境、生活影响的思考。
        二个变化:(1)科学课性质的变化,由启蒙课程转变为基础课程;(2)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从传统的结果式考核转变为素质教育的过程式考核。
        一个明确:强调了科学学习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此次小学课标的重要变化对于受众以青少年为主的科技场馆如何更好地基于新课标发挥教育功能是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科技馆以展品为依托的教育环境
(一)展品资源优势
        以重庆科技馆展品资源为例,该馆拥有6个主题展区和1个专题展区400余件套科技展品。首先在展品数量上能够保证科学教育项目的顺利设计与开展;其次,科技馆的展品设计都是集科学性、参与性、趣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另外,科技馆的展品以展区形式进行划分,以科学内容和科学概念组成一个非常严密的知识体系。
        1、场地设施优势
        以重庆科技馆展品资源为例,该馆拥有趣味科学实验室及科普剧场,这些场地和资源在科学教育课程中将“体验过程”和“知识认知”相结合,注重实际和个人发展,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最中央。例如,在生活科技展厅开展的“舌尖上的科学”一课中,课堂就设立在相应展品旁,通过体验展品有效推进学生的整体认知。
        2、教育团队优势
        重庆科技馆作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该馆大多数辅导教师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及相关教育学经历。擅长利用科技馆中展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教育活动,且能独立正确引导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达到学习者完成自主学习过程。例如,在“手蓄电池”一课中,辅导教师以展品为依托创造一个类似于科学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具体的实验现象,即电流指针的不同偏转,然后以此作为证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归纳和抽象概括,进而获得电流的产生需要闭合回路这个结论。


        三、利用科技馆展品进行科学课程设计
        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兼具的课程,参加课程的学生其经验和知识基础各不相同,需要按照科学课程标准,采用多种形式,实现多样的科学课程。
(一)基于STEM教育的科学课程
1、教学模式:基于项目、问题导向教学模式
         发现问题是STEM多学科交叉整合的关键,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前提。课堂中,辅导教师将学生引入STEM项目所创设的情境中,并以问题为导向,将STEM课程内容置于有意义的活动、生活实例中,促使学生思考并引发新旧概念的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在情境主题设计上,根据展品性质,提供解决真实问题的挑战。例如,环境、气候、交通、安全、食物、水、居住等等。以重庆科技馆为例,在“疯狂建筑师——3D打印”一课中,辅导教师以“修建一座位于重庆市巴南区和大渡口区的白居寺长江大桥的复线桥”为情境主题开展课程。
2、教育理念:“做中学”与跨学科知识整合
        杜威主张“做中学”,即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经验,而“做”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同时伴随着大脑的经验回顾、思考或顿悟。跨学科理念的核心是整合,就是融合其它科学知识于具体的情境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开展探究性学习、同侪互助学习、玩中学、做中学的学习活动,形成创新类学习成果。例如,重庆科技馆的“疯狂建筑师——3D打印”一课中,辅导教师将“3D打印”与“桥梁建筑”相结合,引导学生利用3D打印技术完成桥梁建设任务。
3、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是独立,要求学生具有对知识开拓的好奇心和自我约束力。合作学习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激发参与情感,增加观点触发的数量和质量。探究是5E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在整个课堂中,坚持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辅导教师是探究活动的主导的原则,对学生给予个性化指导,并提供“支架式”支持。
        (二)基于展品开展的科学课程框架
        1、情境导入
        有效的利用情境导入,可以让学习者在接触项目的最开始对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参与项目的热情,能较好的完成项目本身所设定的预期目标。
2、确认问题
         根据展品所展示的原理,结合课标,恰当的选择一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并确认标准和约束条件,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根据已有经验形成合理建构。
3、形成想法
         根据课堂学生人员数量,合理分成小组,小组成员头脑风暴产生可能解决的方案,形成想法并探讨其可行性。
        4、探索实践
         选择一种方法,对之前提出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建立原型或模型,通过确认标准提前检测并完善设计,将之前预期的问题一个个攻破、解决,最终达到项目要完成的目的。
5、分析评价
        将实验的结果和完成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不仅包括学生学习反馈、探究积极性等课堂过程性评价,还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总结性评价。
        四、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基于课程标准和科技馆资源的科学课程的开发不仅是迎接《小学科学课标》颁布的挑战,更是提升发展科技馆资源的机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
        [2]张祖兴.从中美科学课程的差异谈科技博物馆科学教育的对策与思路[I].北京.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2017:9(3)
        [3]魏宏艳.发挥科技馆资源优势 开展科普教育路径探析[D].新西部NEW WEST,2017:8.
        [4]赵呈领.赵文君.蒋志辉.面向STEM教育的5E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A].湖南.201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