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研究 马军博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4期   作者:马军博
[导读] 摘要:为了更好地保障铁路车站行车安全,文章基于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了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提升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通过科学合理的应用这些对策,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水平,更好地保障铁路车站行车安全。
        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烟台车务段  山东烟台  264001
        摘要:为了更好地保障铁路车站行车安全,文章基于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了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提升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通过科学合理的应用这些对策,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水平,更好地保障铁路车站行车安全。
        关键词:铁路车站;行车;安全问题;措施
        1.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现状
        1.1安全风险管理意识缺失
        安全风险意识缺失是很多行车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铁路车站行车管理工作中,需要相关人员可以最大限度、最直接、最准确采集各种信息,并对各种信息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情况作出识别,这样才能保证有序的安全运营组织。例如风险研判没有第一时间根据人员变化、设备变化、工作环境变化,分析出所有的相关岗位并制定的相关对策,会导致人员基本技能缺陷、结合部作业信息传递漏项等问题;或者上级下发的临时指导性技术文电的学习传达不扎实,技术应对流程误解而引发应急处置问题升级等,这些都是安全风险意识不到位的主要表现。
        1.2作业细节繁琐而导致部分关键被忽视
        铁路车站的行车安全管理压力大。精细化管理大环境下,车务段管辖各站的行车组织工作,始终处于高强度的状态。高压环境会导致作业人员的精神状态下降,很难对工作保持持久的集中注意力,最终导致问题甚至事故的发生。典型如设备故障应急处置过程中,虽然目前车站都配备了TDCS或者CTC站间透明满足行车信息的充分调配和邻岗互控的有利实施,甚至车务段成立应急指挥中心非正常情况下视频指导,但是在具体作业过程中,部分人员却经常会出现工作不在状态,关键信息断链,临场应对失误的问题,造成影响列车运行秩序甚至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很多车站的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情况并不理想,车站(车间)与班组之间以及班组与岗位之间的作业权责不一致或者不明晰,各层次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样也会增加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
        2.提升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的对策
        基于综合平衡的视角来分析车站行车安全管理,对人员、设备及环境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有效地协调,促使三者形成最佳的组合。对于安全管理工作,应当参照我国现行行政组织法规指导思想来建设其长效机制,梳理思路,整合资源,优化链条,精简制度,以有效应对行车安全管理工作发展中的新任务及新形势。
        2.1安全关口持续向前推进
        对人员、设备及环境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有效的整理,其中最核心的一个因素就是人员,其对行车安全有着较大的影响。烟台车务段行车工种2019年6月份至2020年3月份共发生各类问题217件:其中车站值班员125件,占比57.6%;信号员27件,占比12.4%;助理值班员6件,占比2.7%;调车人员59件,占比29.4%。从问题发生频次来看,最高的是车站值班员,而行车严重问题全部出自车站值班员,并且全部严重问题中盯控干部均负有重要或次要责任;因此,车站值班员岗位对行车安全影响巨大。随着铁路高速发展,行车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铁路部门所运用的管理标准及工作要求也持续提升,导致各层管理人员及众多职工产生了较大的工作及心理压力。在机制运行的过程中,人员对思想及信息的传递将会逐层减弱。在作业中发生事故巧合的概率虽小,但理论上层级越多环节越复杂,断链出现的概率叠加就越接近巧合,越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

从车站行车的现有状况来看,不管是执行者、决策者,还是基层岗位都不能实现100%标准传递。因此,要转变以往所采取的事后处理和根据簿册台账指标来评判工作的管理形式。通过提升行车干部职工的整体业务素质来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机制、提高自控水平,形成潜移默化的标准影响,促使每个岗位人员都可以做到人尽其才,确保安全预防关口不断向前推进。
        2.2完善风险管控机制
        车站行车安全的整体框架是基于技术安全章程管理、设备管理等进行的,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对行车安全风险进行研究、对隐患进行排查与治理,所运用的保障是干部的管理、团队的素质及文化的建设,不断巩固基础工作,紧紧围绕着核心手段、积极增强保障能力。行车事故的产生大多是因为环境、人资、管理等各个环节集中缺失所导致的,即在事故发生之前,相应的多环节漏洞就已经存在,通过运用该机制来对风险加以管控是最有效的措施。对风险及隐患的矛盾属性进行分析,如下:一是危险性,如果不对这一矛盾问题加以解决,极有可能导致问题扩大化;二是隐秘性,通常隐藏在细节部分,隐藏在管理人员以及作业人员的行为及思维中;三是因果性,与管理的意识、水平、覆盖范围及精准度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密切关系;四是反复性与时效性,如果矛盾问题处置不当,胡乱转移当做解决,就会导致更加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后果。对于风险存在的属性特征,及时找出根源所在:一是作业人员发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及趋势,主要包含管控失去效果的违章违纪行为、安全知识的缺乏、安全意识的不足等等;二是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管理制度的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关键卡控措施的缺失、管理人员能力的缺乏等等。这不仅仅是安全管理红线,更是政治意识底线。因此,应当从管理层面入手,制约个人意识代替技术管理标准,建立起严肃严谨的风险控制的制度,由源头进行治理。
        2.3强化安全环境
        保护铁路部门既有行车安全环境相应的联动性优势。行车组织中包含的人员、设备及作业环节数量虽大,但该过程处于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社会人文及自然环境对运输安全的影响制约与促进同在。需要务实地找出对行车安全环境造成影响的各个因素: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物质所具有的危险状态,其主要包含安全防护设备缺乏、人文环境波动性大等。事实上越是片面极端的管理制度越容易因为个别人员或个别作业项点的疏漏而失去平衡,管理制度的制定精细化侧重在面,不回避正面作用背后同步存在的负面影响;管理制度的执行精细化侧重在点,不能以客观理由回避应有的考核奖惩。保护铁路行车安全环境,就应当以行车的实际过程及各个安全事故的产生规律为基础,通过对生产所处环境制度制定和制度落实同步研究,及时找出其中问题的关联,以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实时性,管理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和可操作性难度更大,对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车站、班组、岗位都没有理由置身事外,每名干部职工都有义务积极思考、探索细节、找准缺陷;解决问题哪些需要冲破现状与习惯,哪些必须遵守现行标准,变化就是最大的风险源,保持整体作业流程完整协调连贯性是关键。因此在应对行车安全管理所处环境中的不均衡因素方面,车站管理层级之间,车站与相关单位结合部间的沟通协调同等重要,应建立有效的联动奖惩机制并规范化严格落实。
        结束语
        现阶段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的形势不容乐观,为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工作人员不仅要对传统的思维模式做出审视,还需要适应信息化管理大趋势进程,真正实现行车安全管理的动态平衡,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高铁新时代安全工作要求。
        参考文献:
        [1]唐金金,赵勇,林园.大型铁路客运站大客流预警及应对方案设计———以北京西站为例[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7(2):143-147.
        [2]李力.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模式与编组站CIPS特点[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8,3(4):29-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