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瑞宝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528400
摘要:研究发现,混凝土结构已成为建筑工程建设的首选,其施工造价低、施工难度低、结构可塑性强,已广泛应用在房屋建筑的施工中。本文在研究了混凝土结构常出现的裂缝病害原因的基础上,针对房屋建筑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做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施工技术
1房屋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易出现的问题
1.1荷载裂缝
荷载过高会导致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产生,不同类型的荷载会引起不同特征的裂缝。荷载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在混凝土结构上放置过重的施工材料和机械设备,导致混凝土受力超过限制,从而产生裂缝;二是由于施工人员在抗压能力较低的部分进行运输安装工作导致裂缝产生;三是施工人员未严格按照施工顺序进行施工,导致工程受力模式发生变化。中心受压是荷载裂缝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裂缝类型,其产生的裂缝方向平行于受力方向,裂缝密集长度较短,在柱形结构中比较常见,而此种裂缝对工程质量以及安全性的影响很大。
1.2温度裂缝
混凝土材料组成较为复杂,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如果在施工过程中,环境温度产生较大的变化时,混凝土就很容易发生变形,如果混凝土结构因变形产生的应力超出其抗拉限度时,在其表面就会产生裂缝,即温度裂缝。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在硬化初期阶段,水泥会在水化硬化过程中释放出热量,且热量受到混凝土结构的阻挡,使得热量很难快速的传递到外界,从而在混凝土内部出现大量积聚热量的现象,直观的表现是混凝土内部温度会逐渐飙升,出现温度应力产生的裂缝。除此之外,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温度差也会使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
1.3收缩裂缝
收缩裂缝在房屋建筑施工中比较常见,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塑性收缩,二是干缩。在混凝土浇筑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水泥会出现水化反应,引起水分蒸发和泌水现象,而水分的散失导致混凝土收缩,由于混凝土未完全硬化,就会发生塑形收缩,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产生干收缩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硬化阶段内部和外部收缩程度不一致,而导致混凝土内外收缩变形产生了巨大的差距,且这种收缩应力差距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的增大,当差距增大到混凝土抗裂极限状态时,就会在混凝土表面出现了裂缝病害。
1.4施工不达标
施工质量与房屋建筑施工中裂缝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在混凝土浇筑以后,未采取有效、合理的养护措施,从而导致混凝土出现表层裂缝;或者是混凝土浇筑振捣中不到位,振捣棒插入深度不足,导致混凝土内部含有大量空气,也会在后期表现出一定的孔隙。
2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前期准备
混凝土结构的抗压、抗折以及抗拉能力的强弱与材料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原材料的选购上一定要优先考虑性能合适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成本问题。除此之外,原料的配合比也会对混凝土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水泥与沙石的配比、干料与水的配比等,从制备工艺上保证混凝土得到较强的抗拉能力。除原材料的影响外,合理使用机械搅拌设备代替人工搅拌,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混合均匀程度。并推动建筑施工方式向机械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2.1 水泥原料
水泥作为混凝土混合料中的关键材料之一,其对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具有关键的作用。根据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经验可知,常用的水泥品种多采用强度较高、水化热相对较低,且终凝时间适宜的水泥。结合市场中不同种类的水泥品种,可选用硅酸盐水泥。同时,需要对水泥材料的细度、安定性、凝结时间进行检测,检测合格方可用于房屋建筑工程。对于性能不满足要求的水泥,严禁用于实际工程施工中,从而保障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
2.2 骨料
骨料作为混凝土材料中骨架结构,其主要是指碎石、砂砾,与水泥一起搅拌均匀用于混凝土浇筑 施工中。
通过选择合适骨料粒径、级配的骨料,不仅可以促进混凝土混合料搅拌生产的工作和易性,且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混凝土材料的抗压强度,减少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同时,在骨料选择时,应选择骨料颗粒均匀,减少针状碎石含量,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浇筑质量。
2.3 外加剂
选择适宜的外加剂可以有效地改善混凝土的早期强度、抗冻性、抗裂性、流动性等性能,需要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结合混凝土浇筑施工的需求,选择添加适宜的外加剂,以提高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保障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能。
3 房屋建筑混凝土浇筑施工流程
3.1施工材料的选择与配合比设计
在开展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之前,工程技术人员需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明确工程施工技术要求、建设工期。并根据不同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选择混凝土原材料,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同时,在该过程中,需要注重质量、节能、环保的要求,选择性能符合要求的原材料,材料运输过程需要避免扬尘,搅拌过程避免材料浪费。
3.2 混凝土的运输
混凝土混合料的运输是混凝土施工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混凝土运输之前,施工人员需要选择、优化运输路线,制定运输方案。同时,在混凝土运输过程中需要进行连续、均匀的搅拌,从而避免表层混凝土混合料中水分缺失而出现干裂现象。同时,需要调控每班车运输的时间间隔,避免混凝土运至现场以后的长时间等待而出现混凝土早凝现象,从而降低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3.3 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的浇筑施工是整个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浇筑施工方案。在混凝土结构的初凝之前需要进行二次抹面,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表层裂缝。同时,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浇筑,需要根据其外形尺寸特点,选择适宜的浇筑方式,一般有分段分层、全面分层、斜面分层等几种方式。
(1)全面分层
对于混凝土结构的体积尺寸不大,可以采用全面分层的方式,对整个混凝土结构进行全面分层,且每层一次浇筑成型,待下层混凝土在发生初凝前进行上层混凝土浇筑,依次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浇筑完整个混凝土结构。
(2)分段分层
对于混凝土的结构尺寸较大,为了确保混凝土的浇筑施工质量,可以采用将整个结构分为几段进行分层浇筑。针对每段按照全面分层浇筑的方式,在第一段浇筑完成以后,依次进行浇筑后续几段混凝土。
(3)斜面分层
当混凝土结构的长度大于厚度的3倍时,需要采用斜面分层的浇筑方式。
3.4 混凝土的振捣
在完成每层混凝土浇筑施工后,为了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密实性,减少混凝土结构中的气泡引起的孔隙,需要及时对混凝土进行充分的振捣。而对于混凝土的振捣,可以采用人工振捣或者机械振捣的方式。且在振捣过程中,振捣棒插入混凝土中应均匀、连续,插入深度至下一层的浇筑层即可,并在拔出振捣棒时应缓慢,减少过快拔棒而产生过多的气泡,从而降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3.5裂缝控制
在混凝土浇筑以后,需要及时进行混凝土养护,避免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同时,注重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减少混凝土因温度过高而出现温度裂缝。同时,在混凝土中添加合适的外加剂,减少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减少混凝土的收缩裂缝。
4结束语
在房屋建筑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选择适宜的外加剂,配置适宜的配合比,并加强对混凝土浇筑过程的质量控制,减少施工不当引起的混凝土裂缝,确保房屋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达标,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能。
参考文献:
[1]尚拥. 房屋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探究[J]. 建材与装饰,2018(0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