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锐铭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541002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现代城市生态规划逐渐引入了生态建设。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搞好城市规划,需要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规划中应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本文在此从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出发,对如何有效实现生态城市规划提出了几个重要策略。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布局;产业结构;绿地
前言: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互作用和协调的方式,只有用生态的理念去进行规划设计,才能够真正做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合理地对城市生态进行规划,处理好城市化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矛盾,是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头等大事。
一、生态城市规划概述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环境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 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为了建设生态城市,主要目的为了构建一个实现社会经济以及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生态系统,同时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充分结合了相应的生态学原理以及应用规划科学手段,在这个规划过程中需要对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相应关系进行辨识,模拟以及设计,进而得出较为合理的生态方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
目前,国内也已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而生态城市规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途径,国内很多城市都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中国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仍处于初始发展的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的思路、设计的方法和管理的机制都还不够成熟,它需要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和城市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筑工程、园林景观、城市经济、城市地理以及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等专业工作者和城市社会学家的积极参与,特别是政府决策者的鼎力倡导、全体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建设开发者的积极投入,采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研究方法,团结协作、大胆探索、不断实践,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向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有效实现生态城市规划的几个重要策略
1、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同时,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合理进行城市相应功能区划分和布局
在进行城市功能区的划分时候,要充分满足城市的三个基础功能,即为,满足空间结构的需要,满足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满足生物生产的相关要求,同时还要与周围的空间格局进行相互联系,这样即形成较为合理的空间结构,进而有效改善相应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在相关的生态理论作为指导,要充分依据各个功能区相应的环境条件以及当地居民的相关要求,合理进程城市的功能布局,例如,可以再居民区设置相应的学习,商城,体育场等,这样可以充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同时能够有效发挥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实现城市物流的高效流通,能够有效节约社会资源。
3、以区域为单元来进行整体规划
规划强调城乡空间融合,将建设区与区域视为一个整体,规划的地理空间也从城市建设区扩大到城市的周边发展地带,而且还把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区也包括进来。城市通过掠夺外界资源来追求短暂繁荣的时代必须终结,这种发展模式只会将污染扩散、转嫁到周边地区,而合理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城市与其区域共存共荣,相互依托。
4、建立再生、循环利用的产业结构
建立合理的再生、循环利用产业结构,可以减少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城市性质规定了城市基本的活动方向、内容、形式和空间分布,也规定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基本轮廓。所以,在确定城市性质和职能时,要充分考虑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和地位、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城市在国民经济职能上的特点等,遵循生态工艺原理,将各部门组成综合利用资源、互相利用产品和废弃物,使其成为首尾相接的有机统一体,从而形成具有高效率、低耗能、低污染、规模化、集团化的产业结构。
5、完善合理的生态工程布局及城市基础建设
对于城市生态规划要有明确的目标,即实现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发展。因此要不断完善生态工程的布局,着眼于整体,协调城区及郊区、区域及总体的发展。
城市的基础建设也应基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城市当前的发展需要,同时也要以发展的眼光考虑到城市未来的发展需要。完善城市的交通网络,保持交通网络的通畅。城市的交通网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城市交通网的设计要依据城市的地形、地势、人口密度、车流密度等进行相应的设计,城市交通网要成为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剂,真正服务于城市。完善不同区域的园林绿化工程布局,整个城区的交通布局,整个城区的治水排水系统等方面的工程布局。同时利用生态定位理论,营造多种模式的城市生态配置类型,满足城市建设需要。如在城市交通方面,在做好视线诱导、遮光、缓冲的基础上,注重生态隔离、噪音隔离、抗污染、抗灰尘等生态效果。并建立基于游憩主导功能、隔离主导功能、美观主导功能、文化主导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主导功能的城市生态交通环境。
6、加强对生态绿地的规划
加强对生态绿色的规划、设计,是促进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的重要构成内容,也是促进生态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正是因为这样,必须结合自身城市的实际条件,比如说城市的地貌、城市的环境等等,大力发展城市绿地,使城市绿地能够满足基本要求,这样才能够美化城市,满足人们的生存要求,促进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顺利实施。
7、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河湖、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增加居住区文体设施。
四、结语
综上,生态城市规划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规划中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做好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层设施建设,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综合协调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促成健康、高效、文明、舒适、可持续的人居环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佼.浅析生态城 市规划与设计[J].经营管理者,201l,(09).
【2】王祥荣.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规划师论坛,20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