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21期   作者:李小丹
[导读] 相比欧美田径强国,我国田径运动总体水平在全世界来说还是处于较低水平,在历届奥运会所得的金牌总数中,田径项目金牌数占比较低
        摘要:相比欧美田径强国,我国田径运动总体水平在全世界来说还是处于较低水平,在历届奥运会所得的金牌总数中,田径项目金牌数占比较低。因此,目前田径运动仍然是制约我国体育运动总体水平继续提高、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一大薄弱环节。我国竞技田径运动水平不高与田径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缺陷有关。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引言
        对高水平的田径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机制要全面且有意义。机制的构建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控制能力。因此,应当注重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平时的耐力与核心力量的训练。也应注重田径运动员稳定状态及不稳定状态下的训练;注重对高校田径运动员肌肉群的训练;运用多种方法来提升高校田径运动员的耐力水平;以人为本,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练员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提升高校田径运动员的体能素质水平,促进田径运动员的个人发展。
1、田径运动员
        我国体育学者在研究田径运动员培养模式的道路从未终止过。刚开始是我国的举国体制,20世纪50时代我国体育举国体制形成,学者们就着手探索田径运动员培养模式,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研究直接指出我国举国体制背景的田径事业虽然有一定的收获、在某些项目也摘取了一定数量的奖牌、我国田径运动的竞技水平有一定提升,但是奖牌之后的成本是巨大的,投出与产出比例不合理。同时,田径运动员的素质文化水平与其竞技水平不成正比例,但是,世界上的田径运动己经不是以往的单纯的比拼运动员的体能与运动技能,而是随着科学技术与竞技体育结合的程度不断增加,要求从事田径运动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有较高的的文化素养、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这对我国田径运动员能在世界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有利。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将竞技体育人才的多方位、全面化发展放在首位。我国高校田径远动员的培养模式,首先要梳理并明确体教结合的内涵与外延,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注重田径运动员成绩进步同时更要注重田径运动员的全面与可持续发展。田径运动员选材的科学化是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基础,需要按照竞技体育发展的特点,在专业教练员的指导下,采取科学选材,在训练中应根据田径运动员的成长规律和田径运动的属性,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训练。
2、田径动员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
        2.1运动员心理因素
        在田径运动员中,其心理因素对田径运动比赛的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关联。而在当前的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大多都缺乏科学的训练方法来加强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也因此,不少运动员在我国的比赛上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在国际比赛上却发挥不出自身的真实水平,这主要还是因为运动员素质不硬所导致的。
        2.2教练员水平和创新能力因素
        对运动员的训练中,需要在根据青少年的年纪及其生长发育的特征来对其进行有针对性,有系统化的训练,才能有效的保障运动员能力得到科学的提升。但是在我国当前基层训练中,不少教练员缺乏专业水平,注重比赛训练,过于忽视基础训练基本上凭着自身的经验和感觉对于运动员的影响很大。
        2.3我国田径运动后备力量训练现状
        目前,在我国的后备力量训练现状中主要是成多级训练体制,将运动员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形式,呈金字塔结构体现,这对于后备力量的人员选取和筛选具有--定的优势。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教练员和运动员过于注重利益因素,而对后备力量的选拔和培训缺乏--定重视,导致培养渠道狭窄,项目发展失衡,后备力量出现缺乏和断层。
        2.4我国田径运动后备力量成材率现状
        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田径运动的后备力量成材率不高于百分之四,在我国举行的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中所获得前三名次的运动员,在世界比赛上却难以进入前八名。

据此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的田径运动后备力量的成材率还是比较低的,经济效益也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影响。
3、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后备人才“教体结合”培养机制构建
        3.1加强各培养环节的相互衔接、交流与指导
        在宏观的目标与任务设计上,各环节要做到相互衔接,在具体的执行操作层面上,各环节更应该紧密衔接,相互交流、学习,通过相互衔接使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保持连续性,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通过互相交流和指导促进我国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高。
        3.2“教体结合”模式能对田径运动员后备人才进行规范化、全面化的培养
        一方面,传统的培养机制在各个培养阶段和主体上缺乏连续性,在培养的目标、规划上缺乏衔接,然而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的固有属性,能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运动水平,合理地设置各个阶段的培训任务和目标,合理地安排各个阶段的训练内容和方式方法,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连续性的培养机制。另一方面,传统的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中,忽视了对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即使运动员在田径运动方面具有较高的竞技水平,但科学知识文化、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素质较差,影响了运动员的长远发展。而依托学校建立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的“教体结合”模式,能充分发挥“教体结合”模式的优势,在提高学生田径运动水平的同时,对其各方面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促进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3.3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力量,建立一套完善的选拔制度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力量,组建科研团队,不断加强科研力量的投入,逐步建立一套先进的科学体系,打破传统观念,科学选拔优秀田径运动员人才,为本地区市争夺荣誉,使福建省田径项目在全国获得优异成绩。因此,在省体委的领导下,协助和团结各方资源,努力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选材制度,协调好省队、省体校、地市体校及各级学校之间的关系,促进人才流动,充分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并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对手又是协作伙伴,共同推动我省田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4长远谋划,调整各地区市田径发展战略
        各地区市主管部门要有长远谋划眼光,要用科学发展观在巩固优势项目的同时发展其他已有一定基础的项目,逐步使其在省内田径比赛中能够具备争金夺银的实力。要调整田径发展战略,在选拔运动员要有长远目标,从小抓起,打好基础,科学训练,为我省田径运动输送更好的优秀后备人才。
        3.5继续支持优势项目后备人才规模,重点扶持弱势项目力度
        跳跃、短跑、跨栏、标枪等项目在我省一直是优势项目,训练水平已达全国领先地位。主管部门应继续抓好优势项目,注重各层次后备人才的培养、选拔以及梯队建设,不断为优势项目注入新鲜血液。中长跑、投掷为弱势项目,主管部门应该重点扶持,加大力度,狠抓队伍建设、人才的培养选拔等问题,不断积累和储备人才,逐步形成梯队,争取弱势项目有所突破,不断缩小差距。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选材需要解决基层教练员业务综合素质水平不足、专业业务不够精、训练方法简单、比赛临场指导水平不够,区域后备人才培养显著较缓慢,生源不断在萎缩、成材率较低、人才匮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田径单项奥林匹克高水平短跨跳项目后备人才训练基地活动纪实[J].青少年体育,2018(08):8.
[2]李峰.河南省“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研究[D].河南大学,2018.
[3]陈生.我国竞技体育田径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布局特征和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8.
[4]王铭演.清华大学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8.
[5]姚立莹,周盛发.试论我国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J].运动精品,2018,37(04):56-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