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0/5/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期   作者:柳开举
[导读]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之一,具有工具性,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之一,具有工具性,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针对其对象的特殊性中职语文教学应根据其学生现状体现职业特点、突出实用性。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准确定位、正视现状,结合专业;其次是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突出实用性;
再次是教学方法应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用性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工具性质的课程,他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职生大多为中考落榜者,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对语文课学习不感兴趣,教学活动难以开展也成为许多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共识。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我认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根据其学生现状,体现职业特点,突出实用性,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上下功夫,做文章。
        一、准确定位正视现状结合专业
        中职教育根本属性的核心内涵是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而非基础教育内涵。学生能力上的差异也决定了这一点,他们不可能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深入兼顾,因此扎扎实实掌握职业技能是他们面向未来的合理选择。这也是职校区别于普通高中而赖以生存的基础。中职语文教学也应定位于此。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职校的真正作用。和专业结合,教材先行。教材编排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中职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以及认知特点和情感心理,实现课本学本化。要让课文内容和专业贴近,课文思想和专业互融,口语写作为就业铺垫。和学生结合,教法辅助。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正视现状,承认学生的差异,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长处。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突出实用性
        我们应把中职语文课程定位于一门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服务的基础课。有了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中职语文教学就应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与专业知识和生活相结合。对现行教材中某些名家杂文或议论文,由于学生远离写作的时代背景,其吸引力已大打折扣,在教学中不妨大胆的“忍痛割爱。”中职学生毕业后就将进入就业岗位,竞争也就随之而来。试想,如果作为技术工人看不懂说明书,将如何““对症下药”?又如何去加工或维修产品。如果求职者捧着字迹潦草、错字连篇的自荐信,将如何获得用人单位的亲睐?如果在工作中不善于与同事沟通,将如何发挥团结协作的力量。中职语文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两种语文能力的提高:
        1.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

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说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的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
        2.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须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另外在教学中可开展一些诗文朗诵、主题班会、演讲会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能力。只有具备了思考交流学习的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教学方法应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参与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导”“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尊重职业教育规律的体现,也是我们对过去的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大搞“一言堂”,大唱“独角戏”,语文课甚至成了“满堂灌”的代名词,语文教学走进了“高消耗、重负担、低质量”的死胡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应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1.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让学生的口动起来。针对中职学生不愿主动发言的状况,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每一次讨论交流中得到锻炼。诵读也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但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站起来得到锻炼。在教学中可采用自读、提读、齐读、小组分工诵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口动起来,这样既营造了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又能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自我锻炼的机会。
        3.让学生的脑动起来。在语文课堂,必须首先成为自己抉择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壁”的深层破译里。在质疑中培养学生从线型思维、单向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和创造思维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养成分析判断推理演绎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某一职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