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绿色建筑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强调建筑的本土特性,打破建筑建造千篇一律的特点,与本土地域的文化、自然、经济条件、传统观念相结合,绿色建筑的未来应该是集高科技和人文情怀于一体的。绿色建筑与本土建筑的融合,就是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利用绿色建筑的新技术设计方法,融入于本土建筑中,使建筑既保留本土建筑的传统价值,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又具有经济性和时代性,对未来建筑的发展具有积极引导作用。
关键词:绿色建筑;本土建筑;融合
1绿色建筑的概述与发展
绿色建筑是以“可持续理念”为发展的,实际上就是建筑本源的回归。建筑与其环境有着莫大的联系,并且在传统意义上,是先有环境的,建筑不过是环境所承载的一个体块,因此建筑行为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去使这个人为的环境与自然的环境相交融,并且使建筑融入其中。建筑、环境、人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的建筑行为都在向自然界索取着,一开始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去进行建筑活动,造成建筑环境的改变,而建筑的本源应该是建筑能与环境相融合,相适应的。
2现代建筑与本土文化
全球化导致建筑科技在同一个技术平台,普遍使用相同的建筑材料和设备系统,形成了单一的环境影响因素,但地域差异客观存在,文化背景也不相同。21世纪,全球化和多样化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和错综复杂,因此,建筑必须努力造就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具有本土文化特征是本世纪建筑设计追求的目标。
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使得21世纪建筑在体量和外观上有所突破,创造了新的建筑形式。而建筑总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域,正因为受到当地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制约,地域性建筑形式和空间的基本特点才得以构成。历史地看,地域性建筑风格的演变是建筑与环境、技术、人文不断磨合、优化的创新过程。显然,只顾及建筑的现代化而忽略地域与自然环境、历史与人文环境必将导致千篇一律,不加批判地采用国际式的现代建筑模式必然割裂历史文脉。建筑现代化的同时,需要深入到传统与当代社会需求中,发掘出传统地域建筑文化所蕴含的当代价值,选择性地借鉴与吸取传统建筑的空间组织理念和体现出的本土文化气质,把握住历史文脉的实质,提取其内在精华,将一些本土熟悉的有形和无形元素融入到设计中,从内在而不是从形式上更新传统建筑空间的内涵,做到本质思想和具体技术与时代的契合,才能使世代传承的地域性建筑文化适应现代的需求,造就出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现代建筑。
对建筑师而言,单纯地讨论建筑造型没有意义,造型背后隐含的功能组织和空间结构的合理性、逻辑性才是至关重要的。实际上晚期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超越了形象问题,简练中体现了功能与艺术的默契。空间是传统的,空间又是符合当代生活习性的;建筑是有人文倾向的,但建筑技术是现代的,现代建筑一样可以从传统中国文化理念来,蕴育着东方神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现代建筑的文化含量,让本土建筑有自己的根而不是简单的国际化,否则只能依赖西方建筑思想,盲目地追随世界建筑潮流,形态的模仿必然导致本土建筑失去生命与灵性,沦为实用主义的物证。正如吴良镛先生所言:必须明确建筑形式的精神要义在于植根于文化传统。
3绿色建筑和本土建筑的融合发展
3.1建筑应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有对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坚固、实用和美观,这也正是绿色建筑的基本设计方针。这三大原则是在进行建筑活动中缺一不可的,建筑是供人们所使用的空间,因此坚固是建筑的基本要求,实用则是建筑的原则,需满足人们使用的要求,建筑才有存在的意义,美观则是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在建筑上的体现。要达到这种标准,也是未来建筑发展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达到坚固的状态,需要有技术的支撑,达到实用的目的,需要考虑建筑使用地区的气候环境,以及使用人群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文化,达到美观的追求,需要拥有自然美法则。今天在探究本土建筑和绿色建筑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回归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中来,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必要性,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条件,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设计不同的生态绿色建筑,而不再是复制粘贴式的进行建筑活动,建筑活动应不再是与自然抗争,而是与自然环境相互包容和融合。
3.2建筑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3.2.1风、光、水的利用
绿色建筑的设计思想对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从建筑节能方面考虑,风、光、水等一些自然资源都会影响建筑能源的消耗。而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这些自然资源的供给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建筑的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合理的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古时乃至现在都认为风是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之一,风对建筑活动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通风不良会极大的影响人们的居住环境,不好的通风环境会使人们过度依赖空调而使环境越来越恶化。而回本溯源,从光起源之处来看,光环境象征的精神力量更容易被解读,中国古建筑是依存于大地横向建造,以求光能开敞纳入,而后再层次渐进的渗透进建筑。水则是受到了风水家的特别重视,而不同的地势环境中水资源的不同就会导致建筑活动的不同。风、光、水这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都体现了绿色建筑的生态性,但考虑在不同建筑环境以及因此依据地方气候特点,充分掌握自然风的风向以及大小,自然光源的照射规律,以及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做到将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性和本土建筑的地域特性相结合。
3.2.2传统建材的利用
建筑材料承载着建筑,建筑可以通过不同的材料向外界诉说其特有的语言。随着技术的引进,同样的建筑材料却有不同的建筑构造,因此,对地域材料的新运用既能保留下地域的本土特性,又会使建筑发展更加多元化。本土建筑中充分合理地利用本地可取的建筑材料,这一设计理念是值得当代绿色建筑发展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而绿色不代表高投入和高付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肯定是要充分了解和回应当地气候和自然条件,追求经济性,只有让绿色建筑在经济性上也能体现优越性,才能促使更多人选择绿色建筑。
3.3建筑应与人文环境相交融
不论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全球化思想的广为流传,建筑特色越来越偏向于现代化,但文化是多元的也是独一无二的,当下的社会应该是追求文化传承的社会,建筑的发展趋势也应如此。建筑是每一座城市的面貌,它能体现这个城市独特的精神文明,因此当下建筑发展的新趋势应该是将具有新时代特性的建筑文化特色和传统文化建筑相结合。利用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和对于建筑技术的掌握和提升,不断挖掘建筑中可利用的本土文化,融入于当代建筑中。同时应当在分析不同地域的地理特征、文化个性的前提下全面充分的利用现代技术和工艺,赋予现代绿色建筑本土化特征。
结束语
当下,“生态”、“经济”这两个概念是建筑行为的前提,但建筑的发展与进步,不能一昧的追求经济性,而丢失了本土特性。绿色建筑和本土建筑两者的理念是有相互交融的地方的,两者都旨在追求建筑与环境相融合,只是绿色建筑更侧重于技术,试图通过技术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而本土建筑则侧重于对本土文化和精神层面的追求,探究两者的融合,对未来建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汪静.本土建筑及其发展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9):12-13.
[2]宋莉.我国本土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16):20-21.
[3]罗文婧.日本现代建筑的本土转译[J].城市建筑,2018(23):119-121.
[4]舒山偌.国内当代本土建筑语汇的叙事逻辑与表达[D].华南理工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