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12010419811002XXXX 天津市 300000
摘要:我国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提出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其中“村容整洁”就是主要针对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而提出的要求,此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便开始以“村容整洁”这一要求为生态环境治理的执行标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环境治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新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沉重压力。但由于受环境治理技术落后、经济至上理念、治理方式不当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的新农村生态环境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究其本质,我国的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1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1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施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中央层面也特别重视生态环境的治理。针对农村生态治理的制度主要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但是,当前个别农村在生态治理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其制度的供给不足,号召性规范多,法律责任规范少,可操作性不强,无法有效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早在2007年,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就发布了《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将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以及流域水环境保护等四个领域作为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重点领域,为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法规实施和完善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各地区发展的差异性,利益纠葛的存在以及生态价值本身难以界定等问题,我国生态补偿机制还存在着很大局限。无论是自然资源要素的保护和质量的提升,农作物废弃物的资源利用还是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治理等,都需要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保障。而且,农民和乡镇企业是农村生态治理的主体,但是在实际运作中,由于缺乏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使得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公共参与机制以及监督和规范机制尚未健全。由于没有一定的法律规定及政策激励,乡镇企业很难为企业利润之外的社区公共服务承担责任。
1.2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缺失
主体环保意识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劣,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既有生活在农村的农民自身、乡镇企业,也包括各级政府管理人员,尤其是农村所在地的乡镇基层管理人员。农民对生态环境缺乏保护意识,由于农业科技水平的落后、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和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驱使,农业生产中一味加大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来促使粮食及经济作物提高产量;生活垃圾和废水乱扔、乱倒现象普遍存在,加重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负担。与城市相比,我国各级政府管理人员对于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重视明显不足。乡镇政府是直接面对农民的基层组织,乡镇基层管理人员对农民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但很多乡镇管理者由于经济发展和政绩的压力,在引进、审批和监管当地企业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接收了部分并不能有效处理工业污染问题的落后的投资项目。转移企业则受制于资金的限制,自身生产设备落后,环保设施不完备,生产技艺和管理水平有限,不愿对环保设施进行大量投入,从而出现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1.3主要采取命令控制型方式
在农村生态治理的初期,命令控制型的手段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因为早期农村生态问题比较单一。随着生态问题的复杂化,这一手段已经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不仅无法起到明显的效果,无法激发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由于目前农村生态治理的效果并没有被纳入到政府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系统当中,治理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无法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1.4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长期以来,农村建设规划差,基础设施少,道路无硬化、无公厕、人畜居住混杂。加之地理位置的偏僻,生产基础设施支持薄弱,服务基础设施实施薄弱,社会基础设施安全性差,流动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薄弱等更加剧了这一现状。
2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管理
首先,建立完善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将环境保护正式纳入政策规定之中,使环境保护在农村社会的各方面发展中得到重视。根据当地环境的具体承载力因地制宜,制定适合的发展模式。其次,完善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针对新农村建设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制定专门的法规,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切实法律保障。最后,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在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2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
农民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执行者,他们在生产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若想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当积极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增强其生态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愿意为此付诸实践。相关部门可以采用生态环保知识宣讲的方式,帮助农民认识到当地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意义,使其充分了解生态环境对其农业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保证其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可以将生态环保意识落实其中,贯彻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理念。此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发挥先进农民的榜样作用对认真贯彻落实生态农业发展理念的农民们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鼓励这部分农民在当地农业生产中积极帮助其他农民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带动全村农民一起发展当地的生态农业。
2.3健全行政治理机制
农村生态治理工作是一项公共性的工作,因此,需要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治理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仅在于颁布各项行政指令,而是要对生态治理工作进行科学的规划,同时使农村环境治理与全国环境保护治理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制定生态治理工作问责制,将治理效果纳入到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当中,对于不作为的责任人做出相应的处罚,这样才能激发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使他们能够在日常工作中树立对农村生态治理工作的管理意识。
2.4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抢抓“四好农村路”建设机遇,大力实施农村交通三年攻坚计划,加快区镇公路改建、建制村通畅、通村公路完善、安全生命防护、桥涵配套及危桥改造等工程建设。把农村公路建设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建立逐年增长机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区级财政预算应列专项经费用于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护补助,稳步提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和集中供水覆盖率。强化农村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加大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力度,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让绿色成为地方发展主色调。全面推行“三长”治河,实施水资源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监管能力建设,落实镇办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
3结束语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要做到的是有效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因此政府应致力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生态环境的资本投入,让足够的资金保障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顺利执行。此外,将环境保护的政策作为我国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让每个农民都了解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全面性的提升,从而使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健康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文甲.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社区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2]宋洪远,金书秦,张灿强.强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05:33-41.
[3]李雪娇.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