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创新教学

发表时间:2020/4/30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期   作者:肖文琴
[导读] 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也就是思维活动的教育

湖南省新化县科头乡科头中学  肖文琴

        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也就是思维活动的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谁也不能代替,教学中应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想学、能学、爱学、会学、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一、教师备课要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备课时一般做到:
        1、教学目的要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教学过程要创新。设计时不可循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3、教学方法要创新。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方法不可固定单一,思维不可封闭僵死。
        4、教学程序要突出创新。要尽量摆脱古板空洞的说教。
        5、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着,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
        6、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等。
        二、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具体应抓好以下3个方面。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以真诚的师爱为基础,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视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2、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应让学生树立自己能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同时,还应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给每个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具有成功的体验,在成功的愉悦中增强学习动力。3、建立情感多向交流机制.一方面应及时把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教师分享学生成功的欢乐传递给学生,用教师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应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具有向教师或同学交流自己的思想、发表不同见解、表达学习体验的机会。
        三、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索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导入新课是授课的首要环节。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好“开讲”,一开始就充满趣味,使学生兴趣盎然,产生强烈的欲望,在愉快的心情中跨进知识的大门,一定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机并持久保持。



        四、鼓励质疑问难,使学生能探索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问题意识是产生创新思维的条件,问题意识强,大脑就会处于高度的敏感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教学民主,倡导课堂讨论,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五、排除思维定势,使学生爱探索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活动中成功的体验,会产生通过积极学习获得成功并再次体验成功的需要。定势思维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其不利的一面,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突破定势思维的局限性和消除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更要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散思维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异,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而且在寻求多向思维方法的过程中,经历创新学习的过程,从而增强思维的创造性。
        六、转变主导角色,使学生会探索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彻底改变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意识,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七、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创新
        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个人要有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集思广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八、运用生活实例,认识数学的工具性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反哺生活、服务生活。无疑数学就成为我们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了。正如新课标所言,数学既是一门语言,也是一种工具。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数学并不是仅仅为了解题.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分数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较难理解的一块内容,分数的应用很多。如我校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5500元至5800元,现有甲、乙两种电脑,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怎样用分数表示这二种电脑在学校所占的比例?及如何优化配置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最优化问题,如国情民意、生产生活、计划决策、市场营销、存货利息、用料造价、最佳投资、最小成本等实际问题,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是以培养数学素质为目的,而数学素质中又以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最为重要。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处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为基本出发点,特别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注重教学方式,从而多方面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并使小学生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