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罗红霉素阿奇霉素药物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研究时段确定为2016年5月-2018年5月,研究对象确定为临床应用罗红霉素阿奇霉素药物患者74例,按给药不同分为罗红霉素组37例和阿奇霉素组37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停药率,并对不良反应临床分布情况进行探究。结果:罗红霉素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同阿奇霉素组相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罗红霉素组停药率较低,P<0.05;不良反应主要分布在胃肠系统、泌尿系统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结论: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均存在不良反应发生可能性,且以胃肠系统不良反应居多,临床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做好用药规范指导。
【关键词】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roxithromycin and azithromycin. Methods: the study period was determined from May 2016 to may 2018. The subjects were determined to be 74 patients with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roxithromycin and azithromycin,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37 patients in roxithromycin group and 37 patients in azithromycin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administration. 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and drug withdrawal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and the clinical distribution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explor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roxithromycin group and azithromycin group (P > 0.05), but the drug withdrawal rate of roxithromycin group was lower (P < 0.05); the adverse reaction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gastrointestinal system, urinary system, central and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Conclusion: both roxithromycin and azithromycin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most of them are gastrointestinal system adverse reactions.
[Key words] roxithromycin; Azithromycin; adverse reactions
在我国临床治疗工作开展中,抗生素应用较为广泛,甚至存在滥用情况,其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较为普遍,其中罗红霉素、阿奇霉素最为常见,二者均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在厌氧菌、革兰阳性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等抑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给药后患者体内血药浓度较高,且在酸性环境中稳定性较好,患者接受度较高 [1]。但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由于药物剂量不当、服用不佳、患者机体自身状况等因素影响,存在不良反应情况,严重影响用药的安全性。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罗红霉素阿奇霉素药物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段确定为2016年5月-2018年5月,研究对象确定为临床应用罗红霉素阿奇霉素药物患者74例,按给药不同分为罗红霉素组37例和阿奇霉素组37例。對照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18-55岁,平均(36.73±2.41)岁;观察组男22例,女15例,年龄17-55岁,平均(36.22±2.9)岁。我院伦理委员会详细研究本研究资料,予以批准通过,入选患者主诉均无药物过敏史,对研究细则知情且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进行分析对比。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罗红霉素、阿奇霉素服用患者临床资料,工作人员对患者性别、年龄、给药计划、遵医嘱服药行为、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停药记录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交由医药专业分析人员进行评估分析,具体评估工作参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出台的药物不良反应评判相关标准。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停药率评估;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类型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参考具体观察指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统计计数资料,表示为例(n)、百分率(%),将有效数据录入到SPSS24.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使用x2值检验,设定当P值<0.05时,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罗红霉素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同阿奇霉素组相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罗红霉素组停药率较低,P<0.0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分布在胃肠系统、泌尿系统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
3 讨论
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临床应用频率较高,均属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主要应用于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五官科感染等相关疾病治疗过程中,同时对于各种敏感微生物导致的感染治疗效果较为理想,近年来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但是随着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应用日益普及,临床不良反应报道增多,而不良反应的发生会影响患者用药效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2-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罗红霉素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同阿奇霉素组相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罗红霉素组停药率较低,P<0.05;不良反应主要分布在胃肠系统、泌尿系统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具体原因分析如下:阿奇霉素、罗红霉素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差距不明显,但是罗红霉素停药率较低,究其原因可能与患者耐药性较高相关。通过上述回顾分析、比较研究,临床主张在二药使用过程中需指定规范方案,并做好预防工作,给要前详细了解患者药物过敏史情况,并在用药前30min细致观察患者体征变化,对于首次用药需进行药物试验,同时护理人员合理规划给药方式,相较于口服,静脉滴注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提醒在给药过程中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尽量选择口服给药方式,并对患者个体差异,包括年龄、用药史、体质等基本因素,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尽量避免联合给药。此外医护人员应对高发系统进行科学处理,二药不良反应以胃肠系统为主,具体表现为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较轻患者可暂停给药,促使病情恢复,而对于症状较为严重患者,可给予其胃黏膜保护剂,进而降低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通常在饭前服用,10min后服用抗生素,服药后正常进食[4]。
综上,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均存在不良反应发生可能性,且以胃肠系统不良反应居多,临床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做好用药规范指导。
参考文献
[1] 成咏. 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及阿奇霉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8(7):130-131.
[2] 张雪琴. 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 北方药学, 2014,11(7):108-109.
[3] 段欢欢. 分析比较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药物不良反应[J].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12):164-165.
[4] 裴卫瓶. 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4,12(32):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