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常见的特殊路基处理方法

发表时间:2020/4/3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期   作者:马军
[导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不断完善与优化现行道路建设制度,进一步提升我国市政工程施工质量。
        身份证:45262619901004XXXX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不断完善与优化现行道路建设制度,进一步提升我国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现阶段,因缺乏规范性技术及工艺水平,仍无法解决特殊路段路基问题而加大路面病害的产生。
        关键词:市政工程;特殊路基;处理方法
        前言
        对于市政工程而言,路基不仅承载着公路自身的重量更肩负着交通运输的荷载。因此,道路路面结构作为其构造的关键性环节,施工人员应当依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采用合理的施工技术手段开展各项工作。针对特殊路基采用现阶段较为常用的施工处理手段,为我国市政工程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市政工程常见的特殊路基施工要求
        路基作为市政道路承载路面其对车辆运行与行人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路基承受过往车辆产生的荷载,因此,只有把握市政道路路基质量,才能满足现阶段的交通运输需求。
        (1)路基强度。针对市政工程中特殊路基的处理方式应当首先注意其强度,只有具有较高的强度才能提升自身荷载能力,避免因外界因素而造成内部结构损坏。路基结构损害中常见的问题以内部形变较为多见,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定期检查开挖、填筑等作业,以保证质量安全问题,降低安全隐患,提升整体路基强度,为保证路基的稳定性应当以工程的耐久性为切入点,使其能够满足现行行车需求,以全局观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开展施工作业,保证在整体施工过程中提升路基结构,严格执行防护措施。
        (2)水温稳定性。路基长期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其受到地表水、地下水等因素影响,在年经日久的情况下路基强度会发生改变而无法保证自身。因此,需要保证其水温的稳定性能,施工人员在季节性较为明显的地区应当严格控制水温,依据其气候条件与地理、地质等因素,因地制材,以提升整体路基的水温稳定性。
        2市政工程常见的特殊路基处理方法
        2.1换填法
        依据区域地质特点市政工程在处理特殊路基中采用特殊施工工艺,以保证对特殊环境因素的有效处理。换填法中即是施工人员挖出路基范围内的软弱土层,以土工合成材料为主,结合碎石、砂砾石等具有较高强度的合格填料进行分层回填[1]。在夯实过程中利用机械设备进行分层碾压,使其能够符合现行市政道路路基的密实程度,在特殊路基土层中换填法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淤泥质土壤、松散的填土等中,能够有效处理厚度较小的土质,其以极强的适用性广泛应用于市政工程特殊路基处理工作中。以地下水为45cm-110cm为界限应用换填法处理软土,以保证利用较强的填透水性建筑材料,进一步提升特殊路基的整体性能。在换填土时优先选用质量合格的涂料,通过换填中分层厚度的方式,把控换填质量重点,辅助机械夯实,通过换填压实度的主要控制依据现场施工方案选择适宜填料。设计人员依据换填土材料的不同特性确定其虚铺厚度,除此之外,还应当重视利用机械组合夯实的遍数,保证施工人员采用合理的技术参数进行碾压。施工人员在设置土工格栅时,应当与老路基进行搭接,避免发生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情况。在采用换填法时应当注意喜爱南昌施工工艺流程,施工人员在挖除不良土使应当对现场不良土对路基的影响范围进行调查,以合理设计挖除存在影响的不良土。在填筑合格土石时,应当采用分层填筑的方法,通过夯实密度设置分层回填次数,使得各层回填压实度能够满足设计方案的基本需求。在搭接处理工作中施工人员应当重视老路基与道路纵横向的搭接位置,采取合理的方法铺设土工合成材料,以降低路基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在特殊路基处理工作中换填法应当重视分层回填工作,通过对填料质量的合理控制,进一步提升换填路基的整体压实度。


        2.2沉管挤密砂石桩法
        沉管挤密砂石桩法的原理在于其利用锤击沉管或振动等方式,在特殊地基或软弱地基中成孔,利用钻管挤压等方式灌入砂石、碎石混合料,使现有成孔得到填满,并进行逐步挤密与振荡,使得盛装混合料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其密实程度。密实的桩体主要依据大直径的砂石体所构成,在市政工程中沉管挤密砂石桩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处理松散的粉土与可发生挤密的素填土,通过对填土地基的合理处置,以保证沉管挤密砂石桩法的有效应用[2]。在施工中施工人员利用振动作用增大桩周围的土密实程度,进一步提升软土路基的承载能力,降低其压缩性。管网设计规划作为市政工程特殊路基的处理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利用砂石桩挤密整体,避免因开挖或扰动因素,损害处理合格的地基土。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当保证负荷地基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在开展施工工作中密切关注砂石桩,避免其受水平冲击波影响而降低整体密度,一旦发生密度较差的情况,及时对其进行处理。施工人员优先选用冲击夯实或挖除等手段,在最低管网基底以下设置砂石桩桩底,将其控制在140cm-210cm之间,进一步勘察地基的变形情况已确定现有地基的稳定性。施工人员可以直接穿越软土层进行施工,在完成褥垫层铺设前实现砂石桩施工,通过相互贯通的桩顶与褥垫层,利用分层压实等方式提升排水效果。上部荷载功能的实现主要体现在褥垫层中,其不仅能够传递应力,还能够保证砂石桩与桩间土在同一时间消弱集中应力,施工人员应当及时调整施工场地,通过桩位放样的方式开展沉管挤密施工,在轴线放样时施工人员应当依据设计单位所提供的设计图纸与方案进行定点控制,妥善保护轴线放样。除此之外,在测放桩位时应当严格遵守现行施工规定,以保证桩机的安全性与合理性,在施工过程中定位与打桩间隔不得超过24小时,施工人员还应当注意桩位不准等情况,依据现场标识进行复核,避免因外力作用而引发的桩位偏差。
        2.3强夯法
        将夯锤提升到限定高度后,使其呈自由下落状态即使强夯法的工作方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反复冲击与振压特殊地基或软土地基,以保证其得到整体夯实,进一步提升特殊地基土的承载能力,有效降低软土地基的压缩性,提升整体性能。针对粘性土、低饱和粉土等强夯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能够有效解决特殊地基的压缩性能低的问题[3]。但在应用强夯法时应当针对其周边环境进行考察,强夯法虽然较为实用,但受制于周边环境,尤其是在存在结构物体、地下管线及高压线路等位置,其因自身夯实冲击而影响周围深度而造成无法避免的损害,因此,施工人员在利用强夯法时应当及时调整现场施工方案,避免因侧向挤压或振动影响邻近建筑物。定点设置监测检验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隔离振动,重视前期试夯工作是施工人员在开始强夯施工前的首要任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场地,以保证现场施工及地勘报告的准确性,依据实际情况设计地基加固深度,通过对基准面的测量,避免出现其余地层构造出现偏差等情况。试夯区域现场施工位置应当确定一定距离,在检验时应当依据不同的地基及土质选择合理的检验时间,检验特殊路基强夯实验的间隔反应中进行有效记录,通过对其实际效果的调查与检验完善特殊路基中强夯参数。特殊路基处理作为市政工程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整体路基施工的重点与难点,我国现阶段不断成熟的软土处理技术,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能够依据不同土质与不同路基等类型进行全面分析,以较为完善的施工方案开展各项工作。
        总结
        利用技术工艺处理市政工程中特殊路基,以提升其稳定性及运输安全性,在满足其内部构造强度的同时保证路面的平整性。为提升道路路基质量,采用符合特殊路基的施工质量要求开展各项工作,以合理分析开展路基处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胡俊仙.路基施工技术分析及特殊路基处理[J].建材与装饰,2020(01):273-274.
        [2]郝琛.关于市政工程常见的特殊路基处理方法分析[J].居业,2019(05):123-124.
        [3]梁鹏,罗利.浅谈市政工程常见的特殊路基处理方法[J].四川建筑,2018,38(06):288-2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