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近期并发症的护理研究

发表时间:2020/4/30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1期期   作者:周萍
[导读] 目的:分析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因素,总结护理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因素,总结护理措施。方法:以回顾性分析形式,对2015年7月到2018年7月期间记录的108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37%,其中10例(45.45%)、6例(27.27%)囊袋积血、4例(18.20%)起搏器感知功能障碍、2例(9.09%)起搏器综合征。结论: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主要为电极脱位和囊袋积血,合理术后记录和护理,有利于并发症的预防。
【关键词】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并发症;护理;分析

        当前,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是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和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形式,在临床中大量应用。但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是有创治疗形式,并发症发生无法避免。在目前研究数据证实[1],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可达到17.0%左右,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所以对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因素分析,提出科学护理对策有利于并发症的预防。因此文章将108例患者纳入研究中,评定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近期并发症的护理对策。
       
1 数据、方法
1.1 基本资料
        在2015.7~2018.7阶段,我院共收治108例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对其中发生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数据和护理资料进行分析。
        22例并发症患者中,8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区间48-76岁,平均(66.8±7.3)岁。所有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心悸、无力、头部眩晕、晕厥、气促等反应。
1.2 方法
        起搏电极经过右锁骨下静脉穿刺送进,单腔起搏电极在右室心尖固定,双腔起搏电极分别在右侧心耳以及右室心尖固定。放置电极后测定以及调节起搏器阈值等参数。术后常规抗生素5-7日。
1.2.1电极脱位
        因素分析:本次患者出现电极脱位和下列因素有关,如术后保持右侧卧位或者活动时间过早、右侧上肢体活动频繁,电极牵拉严重[2]、心内膜条件较差,电极容易脱位。同时也有相关数据分析,电极脱位可能和电极导线顶端形状、手术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以及术后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有关。
        护理措施:1)科学对电极导线固定是预防电极脱位的最合理形式,也是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关键[3]。当植入起搏器电极到位后,对每一项参数测定后,护理人员需要叮嘱患者用力咳嗽,持续深呼吸以及摇晃,等到电极位置经过上述测定后不变下,将脉冲发生设备放置在皮下。2)术后心电测定3日,对起搏效果了解后,测定心率有无低于额定起搏心律,另外也需要对眩晕等反应进行注意,如果存在起搏信号但是没有起搏时,则考虑为电极脱位。3)术后卧床至少1日,手术肢体制动;在1-2日后保持半卧位,在3日后可以在室内轻度运动;术后7日不要保持在右侧卧位。对存在电极脱位可能的患者,应延长卧床时间以及心电测定时间。本次研究中有1例患者在术后120分钟以及术后9日出现2次电极脱位,考虑到这1例患者心内膜条件不好,因此应对电极位置调整后,延长卧床时间。4)指导患者手术侧上肢和肩关节适度运动,不要过度伸展以及牵拉。

5)指导患者测定脉搏,每日测定2次脉搏,如果比原有心率减少每分钟6次,或者存在胸闷反应则及时就诊。
1.2.2 囊袋积血
        因素分析:囊袋积血是起搏器植入手术后最为多见的并发症。本次研究中囊袋积血患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4],切口愈合不佳,切口张力高,局部存在隆起反应,触诊存在波动。主要考虑为以下原因,1)手术进行中止血不完全,出血量过多;2)手术前未能及时停止抗凝药物应用[5];3)术后患侧肢体过早活动;4)凝血机理较差。本次研究中有2例患者入院时血小板计数在55*109/L,手术后9小时起搏器感知功能较差,将切口打开,存在囊袋少量积血情况,穿刺抽出15毫升积血后,进行包扎。
        护理措施:1)术前72日应停止应用阿司匹林等药物;2)对囊袋缝合前手术医师完全止血;3)手术后穿刺位置加压包扎,不可用沙袋压迫(沙袋如果压迫不当将造成囊袋局部坏死);4)术侧肢体不可过度运动或者抬高肩部。5)如果凝血功能较差,特别是老年患者建议输注血小板。6)术后记录伤口是否存在渗血等情况,如果存在异常,则立即汇报主治医师。
1.3 观察标准
        记录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22例并发症患者数据核算进SPSS21.0软件处理,不采用计算形式,仅用率(%)的形式记录并发症发生率。
2 结果
        本次结果中可知,术后并发症发生20.37%(22/108)。
一、包含10例(45.45%)电极脱位,其中8例明显脱位,2例微脱位。根据脱位发生时间,其中术后30日内早期脱位8例,术后10个月晚期脱位2例。4例电极脱位分别予以胸透和胸部CT证实,另外6例经过心电图证实,存在脉冲信号无心室激动波,仅仅存在低于起搏频率的自搏心律。
二、6例(27.27%)囊袋积血。
三、4例(18.20%)起搏器感知功能障碍。
四、2例(9.09%)起搏器综合征。
3 讨论
        针对并发症原因进行分析,以此积极制定护理措施,才能最大程度提升患者生命安全。心脏起搏器主要是以设定一定强度以及频率的脉冲电流,达到对心脏刺激,让起搏或者传导功能障碍的心脏激动目的。在本文研究中证实,术后并发症22例,主要为电极脱位以及囊袋积血,因此通过手术前后的细致观察,进行流程护理,才能最大程度预防并发症,以此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陀健琳,叶少武,黎志革,等.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预防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2017,39(6):925-927.
[2] 黄洁,马东星,吴晓霞,等.不同年龄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临床分析[J].空军医学杂志,2017,33(2):126-128.
[3] 刘美丽,阮慧琴,胡经文.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伤口加压固定装置的设计与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26):2021-2023.
[4] 王新苗.舒适护理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舒适度及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6):1-2.
[5] 李菲,马爽,陈蕾,等.起搏器植入术中严重并发症患者的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1):2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