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对策探讨

发表时间:2020/4/30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2月5期   作者:张枫
[导读] 水利工程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前提条件
         摘要:水利工程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前提条件,能有效规避水灾水害,而水土保持防治是水利工程管理规划的主体内容,其工作质量高低与水利工程职能发挥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问题相对严峻,不同地区其水土流失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存在引发各种自然灾害的可能性,甚至威胁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以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为切入点,分析其防治措施,进一步提出具体的治理措施,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治理对策

         水分及土壤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源头,一旦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则阻碍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威胁周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即便近几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持续扩大水利工程的投资力度及重视程度,取得令人满意的成就成效,但是尚未达到恢复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目标[1]。同时,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是水利工程管理规划工作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防治及治理水平直接决定工程施工效益及施工可靠性,换而言之做好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方可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防洪作用,确保农业、工业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有序开展,真正意义上做到规避水灾水害。鉴于此,本文针对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的必要性
         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问题相对严峻,尤其是人口急速增长及城市化建设进程持续深化,大大加剧城市生态系统的压力。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江河湖泊出现严重的上游水土流失严重问题,而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则下游湖泊极易出现断流及干涸的问题,直接影响周围居民正常生活,阻碍城市化建设进程[2]。同时,水土流失问题的产生原因相对复杂,包括风水共同侵蚀、水力侵蚀及风力侵蚀等。即便我国地域辽阔,但是人均可用耕地范围相对狭窄,一旦水土保持工作效果不理想则直接影响国计民生。此外,我国社会经济是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目标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利用效率。
        
2.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的防治措施
2.1工程防护
    一般说来,工程防护措施指用于防治水土流失危害肩负起保护及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职责而修建的工程设施。因此在实际防治的过程中,相关施工单位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尽量于施工前期采取必要的防护手段,例如:小型水利工程及治坡治沟工程等,挖方时增设排水沟、导流沟或利用护坡方法,以达到减轻水土流失程度的目标,甚至可设置挡土墙彻底解决泥石流及滑坡等重力侵蚀问题。同时,由弃土区坡面至坡脚设置相应的截水沟,促使所有废水弃水完全引入河道,避免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并且于弃土区背水面设置相应的临时排水沟,有助于减轻工程施工期间所遭受的水利侵蚀,以达到科学整理回填区坡地地形的目标。
2.2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指为了防治水土流失所采取造林种草措施,不止能大幅度提升植被覆盖率,维护及强化土地生产能力,更能实现水土保持的目标。有研究资料显示,水土流失问题的产生原因与植被缺失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说明生物保护措施占据着水土流失问题治理极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是根治水土流失问题的主要方法[3]。同时,除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外,施工单位必须密切关注工程施工现场周围水土植被的种植状况,全面统筹及科学规划当地的生态系统,做好相应的监督预防工作,通过扩大植被覆盖范围的方法,以达到强化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


         与其他类型工程相比,水利工程建设周期相对漫长且成本投入庞大,极大程度上增加水土保持防治的工作难度。因此在实际防治的过程中,相关施工单位加大对于水土保持防治的重视程度,通过种植维持水土植被或根系发达树木的方法,例如:种植抗寒抗涝的草种等,能大幅度提升土壤表层的植被覆盖率,充分发挥水利工程项目抗冲缓流及拦截泥沙的作用,降低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率[4]。同时,着重强调大力发展林业,不得乱砍乱伐,强化林业防护管理的力度,有助于提升水土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尽量于工程建设范围内种植适宜的树木,尤其是坝前坝后可适当建设防护林,能减弱风速控制风力侵蚀程度。

3.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的治理对策
3.1树立治理意识
    在实际治理的过程中,相关施工单位秉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工作原则,以树立水土保持治理意识为前提条件,搭建健全完整的水土保持治理模式,丰富水土保持治理方法,不得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反而忽略保持自然环境的平衡性,并且将水土保持理念贯彻落实于工程设计各个环节,从根源上认识到水土保持治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能保证水土保持治理方法科学有效[5]。同时,集中布置施工区域、生活区域及生产区域,尽量减少施工作业环节对地表的破坏程度。待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仔细清理整治施工场地,第一时间内拆除施工建设的临时建筑,针对施工期间所产生的废弃物则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出现地表土迁移污染。
3.2搭建监测系统
    在实际治理的过程中,相关施工单位尽量于工程设计前期纳入水土保持的监测指标,搭建完善健全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充分发挥其项目建设监督管理的作用,消除影响水土保持效果的风险因素,突出专项设计方案的特色及应用优势,并且结合工程施工现场周围自然环境,例如:植被覆盖面积、植被品种、气候温度、地形地貌、年均降水量及平均风速等因素,组织定性定量检测,尽量纳入易于出现水土流失问题的监测主体对象进入考核范围,真正意义上做到防治、植物种植及工程建设间有机结合,形成有针对性及有目的性的水土流失控制方案,进一步提升自然环境生态修复的总体效果。
3.3提倡综合治理
         由于排洪抗涝是彻底解决水利工程水土流失问题的主要方法,客观上要求相关施工单位综合考虑工程排洪抗涝的总体水量,尤其是影响工程泄洪能力的因素,例如:河床是否出现裸露问题或是否产生废气阻挡物等。同时,一旦抗洪期间坡度过大区域水流量激增则极易损害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而修建抗洪建筑工程能有效保护冲击段,提前于闲置地段种植植被,方可达到保护水生物健康生长的目标,大幅度提升水位,有助于推动农业长远发展,扩大水土保持力度。此外,可选择过硬的材质保护冲击段河岸,预防出现种植植物植被受损的问题,甚至可种植适量的树木,大幅度提升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率,并且及时处罚破坏森林的行为。
        
4.结语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即便近几年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投入渐渐增多,但是所获取的经济效益不相匹配,极易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影响其作用发挥。因此,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原则,以树立施工人员、监理人员及周围群众水土保持防治意识为前提条件,从根源上认识到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灵活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消除水利工程建设环节对水文条件及土壤环境的消极影响,确保水利工程施工现场与周围自然环境间保持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1]陈巧云,袁华光,章龙飞,范世俊,刘晓敏.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措施论述[J].工程技术研究,2019,4(21):237-238.
[2]林健.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对策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22):301-302.
[3]张慧.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9(22):326-327.
[4]张培君,张家富,赵金波.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J].科学技术创新,2019(15):120-121.
[5]寸梅.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2):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