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学生 班主任请学会说谎

发表时间:2020/3/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月3期   作者:李永清
[导读]

李永清     成都市龙泉二中  6101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1-175-01

        说谎这个词,在通常情况下,与诚实相对应,是指一种不好的品质。但是,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观,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诸如:医生为了让身患绝症的病人多活些日子,对病人说谎,隐瞒病情;中共地下党员,为了党的事业,对自己的亲人说谎------以上的例子充分说明,在特定条件下,它不仅不是一种坏品质,而且充满着正能量。基于此,我们班主任面对学生时,在特定的条件下说谎,也会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增添不少的正能量,甚至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功。
        一、从与学生的相关人员的冲突角度来看
        1、当学生与自己的科任教师发生冲突时,班主任教师应该从中调和,编织一些相互能够谅解的语言,化解彼此的矛盾。
        在面对科任教师时,班主任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表现得非常重视此事情,大有不严肃处理绝不罢休之势。(2)对科任教师找几条他本人认可的优点,并且说此看法是与之冲突学生所说的。(3)表态一定要给科任教师一个满意的答复或结果。(4)此时,一定不要把学生与科任教师置于同一个空间,应把彼此暂时分开,以免激化矛盾。
        在面对学生时,班主任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充分理解他情绪失控的行为,并且适度肯定此行为的合理性。(2)编织一个科任教师在特定场合对其有正面评价的事例,表示在正常情况下科任教师对学生还是有爱心与认同度的。(3)让学生站在教师的立场与角度,理解科任教师的难处。(4)在学生想通时,科任教师情绪平静时,让他当面对科任教师道歉。
        2、当学生与自己的家长发生冲突时,班主任教师同样应该从中调和,编织一些相互能够谅解的语言,化解彼此的矛盾。
        方法大致与上一点相同。其间,可以加上一种方法:给家长写“表扬自己孩子的信”。为了赢得家长的支持,唤回对自己孩子的信心,可如下策略:学生犯错误原则上不告知家长。学生有进步及时地把学生的优点适度放大,通过“表扬信” 告知家长。这种报喜不报忧的形式,使得许多家长找回对自己的孩子失去的信心,积极地支持学校的工作,也化解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3、当学生与自己的同学发生冲突时,教师同样应该从中调和,编制一些相互能够谅解的语言,化解彼此的矛盾。
        假定张同学与李同学发生了矛盾冲突。教师在面张同学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当发生矛盾时,矛盾的双方要保持冷静。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这个道理,冷静是处矛盾的最佳方式。冷静会使人们变得理智,冷静会化解一切矛盾的烟云,从而使人们成功度过矛盾的危机,从矛盾之中解脱出来。(2)对张同学时,编制一个李同学在特定场合对其有正面评价的事例,表示在以前李同学对张同学还是比较认同的;对李同学时,编制一个张同学在特定场合对其有正面评价的事例,表示在以前张同学对李同学还是比较认同的。(3)一定不要把张同学与李同学置于同一个空间,应把彼此暂时分开。(4)表态一定公正处理此事,给张同学或李同学一个满意的结果。
        二、从学生所处的特定场合的角度看
        1、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对其适当说谎,表示教师对其十分地关注与厚爱,使其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
        如我曾经面对一个经常缺课的女同学时,我说了这样一翻深情并茂的谎言,让她感动不矣,内容如下:“每当我早上一走进教室,第一件事情,就是朝你熟悉的座位瞧瞧,可换来的却是遗憾,座位是空的,于是我的心也是空空的;每当我放学在街上散步时,我总是忍不住东张西望,渴望出现奇迹,在茫茫的人群中发现你的身影,可仍然是失望,奇迹依然没有出现;甚至当我晚上睡觉时,在梦中我仍挂念着寻找你,非常害怕你出了意外……”当我说完这些饱含深情的话时,我发现她的眼睛有点湿润了。后来该同学就几乎不缺课了。
        2、当学生当学生面对困难或挫折,对自己丧失了信心时,教师对其适当说谎,给与其信心。
        在中考体育迎考最后阶段,任课老师往往会锁定一些具有冲击满分能力的同学进行特别鼓励,并针对考试特点额外进行突击训练。最后一次模考前,把一位叫张慧的学生列为冲击满分的行列,但当班主任在班上宣传发动时却误报了另外一位张智慧。而此张智慧在班主任的印象中,属于身体素质较好而勤奋不够,怕吃苦,过于活跃的,所以班主任将错就错也把她和其他冲击满分同学一起鼓励一番。记得当时,张智慧没想到班主任会肯定她,一脸错愕看着班主任,满脸通红,竭力掩饰自己的激动。当晚在食堂吃饭时,她忍不住坐班主任身边,支支吾吾地问:“老师,你为什么会认为我能冲满分呢?”班主任意识到这是一个激励的好机会,顺势结合她的特点分析一番,“你是活泼好动,素质较好,就是自控力较差,如果能够肯得吃苦静下心来冲一把,得满分很有希望啊!”让人惊喜的是,在那以后张智慧学习的自觉性、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课上不仅仅很投入地听讲、还积极思考参与交流,课后几乎所有时间都在自觉地练习,完全没有畏难情绪。每次小测验后,她总是主动来请班主任帮她分析,班主任也耐心地帮她找出问题,针对性地提供建议,她很认真地听并努力地去调整。此时,她接受能力强和思维灵活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了,也很好地带动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在最后的体育考试中,她竟然真的拿到满分。当她知道成绩后非常激动,冲到班主任跟前大声说,“刘老师,我终于拿到了满分!”如此案例中,教师的谎言造就了一个奇迹。
        最后,愿我们教育同行,学会用善意的“谎言”来成就我们学生的未来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