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卷 III 第 29 题赏析 与启示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第15期   作者:李加敏
[导读] 本文通过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热点问题和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等方面解读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卷III第29题,同时对平时的教学提出切实的建议。
        摘要  本文通过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热点问题和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等方面解读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卷III第29题,同时对平时的教学提出切实的建议。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高考试题     赏析    启示
        1  试题鉴赏:
(2019年全国卷III-29题)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合理施用氮肥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内,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___________,在细胞核中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___________,叶绿体中含氮的光合色素是______________。
        (2)农作物吸收氮元素的主要形式有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已知作物甲对同一种营养液(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中NH4﹢和NO3﹣的吸收具有偏好性(NH4﹢和NO3﹣同时存在时,对一种离子的吸收量大于另一种)。请设计实验对这种偏好性进行验证,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
参考答案:(1)蛋白质     核酸     叶绿素
(2)答:实验思路:配制营养液(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用该营养液培养作物甲,一段时间后,检测营养液中NH4﹢和NO3﹣剩余量。
预期结果和结论:若营养液中NO3﹣剩余量小于NH4﹢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NO3﹣;若营养液中NH4﹢剩余量小于NO3﹣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NH4﹢。
2  试题分析
        本小题以探究农作物吸收氮元素的主要形式为素材进行设计,主要考察细胞中蛋白质和核酸的组成元素及实验设计等有关知识。组成细胞内的化合物主要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有机物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在有机物合成场所以及对农作物吸收氮元素形式的偏好性进行确定,通过实验方案设计考查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考察学生对教材中的蛋白质的合成场所,细胞核的结构及功能、色素等学科主干知识,突出考察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第(1)小题,考察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及合成场所,学生只要了解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且元素组成主要为C、H、O、N,故在植物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蛋白质。细胞核是系统的控制中心,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核仁、核孔、染色质,其中染色质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细胞核内可以进行DNA复制和转录,复制的产物是DNA,转录的产物是RNA,其组成元素是C、H、O、N、P,故细胞核内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核酸(DNA和RNA),叶绿体内的色素分为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大类,前者含氮,或者不含。


        第(2)小题,要验证农作物对NH4﹢和NO3﹣吸收的偏好性,实验思路:把作物甲放入硝酸氨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测定比较培养前后NH4﹢和NO3﹣浓度。本题的难点是实验设计,考察实验探究能力、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因此,对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一定要求,引导学生注重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
3  教学启示
3.1  通过思维导图,构建合理概念体系
         整卷中对细节的关注多涉及专用名词、生物学重要概念等,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重要概念进而建立生物学观念,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生物学知识,且要通过对重要概念的抽象理解和概括,并以此来构建合理的内容框架,为学生能在新的情境下解决问题奠定基础。生物学概念是生物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教学中需遵循高中学生的思维、兴趣导向和接受能力等方面的特点,以事实性知识为载体,可选择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知识,建立概念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构建概念体系,从而减少纯粹的知识机械性记忆。例如,围绕“细胞的生命历程”这一重要概念,需要从细胞增殖、分化、细胞的衰老、凋亡、癌变等方面绘制相关的思维导图1。
         图1 细胞的生命历程思维导图
3.2  学科素养体现着学科特色、重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
        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怀疑精神,培养问题意识,加强科学思维的培养。在生物人教版必修一中有着大量的实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围绕以真实问题为基础进行以探究为特点的自主学习。例如在“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这部分教学中,可以由古诗词导入情境,借助萤火虫发光的实验,探究发光的能量来源,引出学生更多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能够让学生成为问题的解决者,有利于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形成。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3 注重资料分析整理和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
        试题共225字,题目中提出“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命题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出合理推理,需要学生用专业术语进行精准表达才能得到高分。在日常学习中引导学生注重分析问题和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显现的比较重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同时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实验思路的描述,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适当的评价。
                生物学科的教学正在实现从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为宗旨的过度,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前提设计师生活动,在历来高考中均有体现。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有祥.2018年北京理综卷第31题深度分析.生物学教学,2019.6.70-7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