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建 携手共育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第15期   作者:梁晨燕
[导读] 初中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对于培养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塑形期
        摘要:初中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对于培养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塑形期。初中学校必须要能够把握对学生的培养力度,同时要结合家庭教育和学校一起对初中生进行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了家庭和学校联合携手共同培育学生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家庭;学校;培育
        引言:
初中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要能够制定更加合理的规则,让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更加紧密。使初中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可以受到标准的习惯培养和教育。从而使初中生能够获得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一、使用互联网建立沟通平台
初中学校的管理者可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互联网应用水平,突破自己的管理理念,与时俱进,结合现在比较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学校和家长相互沟通的平台,及时将初中生的学习情况和在学校的表现通过微信或者是其他平台传给家长,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学校当中的成长状态。同时,学生在成长当中出现了任何问题,教师和家长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相互讨论,共同想出更加有效的办法来进行教育,教师和家长之间除了可以使用微信来进行沟通之外,也可以使用微课的方式,学校可以录一些教育孩子的简单方法的视频,以微课的形式推给家长,让家长能够了解以怎样的方式能够正确的教育学生,从而使家长在家庭的事教育能够更加科学合理,让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可以获得培养[1]。
        二、合理的家校互访的活动
初中学校的管理者要能够制定更加有效的规则,让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者能够相互观摩。比如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去学生的家里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中的状态,并且要重点针对一些单亲家庭或是离异贫困家庭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困难,并且想出办法来帮助学生一起解决。这样学生在家庭的情况,学校也可以有初步的了解,能够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来因材施教,同时也可以赢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活动邀请家长参加,学校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展示学校的形象,同时家长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在学校当中的具体情况,使家长能够更加放心。同时学校也可以举办一些亲子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之间能够拉近距离,而师生之间也可以获取更加亲密的关系。有些家长能够看到自己孩子日常所展示不出来的长处,从而为学生之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2]。


        三、建立意见箱制度解决双方问题
在学校教学的过程当中,势必有一些教学手法是家长并不十分满意的,因此学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是其他手段,来建立意见箱制度,让家长能够及时传达自己对于教学方面的意见。学校的管理者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家长的意见,并且将意见进行考察落实,一旦这些意见是积极正面的,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提高的,那么学校的管理者就可以酌情落实。同时在收到意见之后,学校的管理者也能够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避免因为误会而产生严重的后果。
        四、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
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可以在新生入学的时候成立家长委员会,选拔一些素质能力比较高,同时思想品德比较端正的家长作为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这些成员通过选举选出一个代表。而家长委员会主要就是参与到学校管理当中,和学校的管理者共同讨论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目标,这样比较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家长委员会可以作为学校和学生以及家长之间沟通的最有效的桥梁,也是家长能够参与到学生管理当中的一个明显的标志。家长委员会可以和学校的教育机构相互制约,互相促进,从而使家庭学校的关系更加密切。为学生落实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五、充分的利用社会各界资源
目前随着城市化的建设不断的推动,社区和学校以及家庭的关系变得更加的紧密。相互之间虽然都是独立的,但是同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如果三者可以相互统一共同促进,那么对于建设社会文明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学校也可以让家长可以充分的参与到教育活动当中去。在组织相关活动的时候,能够有效地保障活动的质量,同时也可以让成本得以控制,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服务。比如提供社会上实践的一些场馆,也可以组织有各方面一技之长的家长给学生来进行专题讲座,或者是提供教育服务给学生提供一些教育资料等。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初中生教育的过程当中,学校的管理者要能够正视家庭的教育作用,让学校和家庭相互沟通,避免出现误会和矛盾,而是要相互结合共同发展。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都是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相互之间配合,就能够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获得更加健康的成长。学校可以成立家庭委员会,同时通过组织学校和家庭互相访问的制度,建立互联网公众平台,以及通过各种教育新型的教育方法,让学校和家庭之间能更加密切,对学生的培养也能够更加一致,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提高。
        参考文献:
[1]肖鸿玲.家校共建?携手共育[J].学周刊,2019(18):61.
[2]方钊.家校共建?携手共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9):28-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