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发表时间:2020/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3批   作者:王保全 李美亮 张辰凤
[导读] 新教师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教师,心理关注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摘要:新教师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教师,心理关注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新教师更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重视人际关系和课堂管理(2)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站稳了脚跟时,便开始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3)关注学生阶段,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将进入关注学生阶段。这时教师会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着不同需求,教学材料和教学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
        关键词:学困生、一对一、个性化。
       

一、课堂教学,遇到瓶颈
        起初一段时间,我试着按常规教学方式对待他们,我渐渐地发现我的付出几乎是无效的,尽管作业按时批,但清一色的标准答案(学生已经习惯了抄答案),我倒省事,打个对号,写个日期完事。尽管课按时上,尽心上,但一提问没有一个举手的,试着随机叫一个,站在那里不动,再问,两个字“不会”, 有人这样形容“简直是些造粪的机器”,一度时期,我有一种莫名的压抑,压的我几乎喘不过气来,我几乎想到了放弃·····。
       
        二、关注个体,出现转机
        一次考试下来,我浏览了一下成绩,发现王东升数学考了90分(满分120),这个成绩在重点班很普通,但在这个班远高于其他学生,我开始关注这个学生,一些有难度的题,单独问他,回答虽然不标准但很有见解,期末考试前,我找了份模拟卷让他做,有难度的我让他讲,尽管不完美,但有思路,我进一步规范了一下做题格式。期末下来,物理78(满分80),这个成绩在重点班也是高分了,如此短的的时间成绩尽然提高这么快。大出乎我所料,我不禁慨叹真是“一沙一世界,一花一菩提”。学生是独立的,也是独特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
       
三、构建主义,以生为本
        我开始观察是否还有第二个,王凯又进入了我视线,通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这个学生虽然做题慢,但字写得很好,语言也简练,思维严谨,很少因粗心和随意而出错,我意识到“慢”其实是学生思考新问题时思维严谨的表现,是学生新的认知与原有认知发生融合的必然过程,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原有认知越丰富,这种融合就越容易,需要的时间就越短,而他们都是学困生,知识漏洞较多,慢是很正常的。学生愿意思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就让他们尽情地思考,教师绝不要干扰和打断,我放慢了进度,让那些愿意思考的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按图索骥,开始关注每一个富有个性的学生,柳鹏、赵杰也闯入了我的视线,这两个学生更慢,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应付,不盲从,不哗众取宠,有自己的主见。


       
四、因材施教,以点带面
        为了让他们这种可贵的独立思考能持续下去,我手拿红笔在教室不停地巡批,他们做一道,我就批一道,对得打个鲜红的对号,即时给予肯定,错的我就反问,让其认识到错误,待会再回批,学生的学习节奏就是教师进度的指挥棒,一节课虽然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内容各不相同,但我能感觉到这无声无息的巡批和回批不断地给他们肯定和激励,在不停地唤醒他们的思维激情,快的我让他们预习下一节,并试着做后面的题,让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慢的也不急,只要认真想了、真实学了就行。虽然教室乱哄哄,有学物理的,有学数学的,有看课外书的,更有借着讨论的名义窃窃私语的······,我已经习惯了这种常态,通过长久的磨合,我深知我的哪些行为是有效的,将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哪些行为是无效的,暂时的,甚至是负效的。我始终坚持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不干预、不评价、多关注、重引导,潜移默化地去影响他们,这种学习方式感染着其他要求上进的学生,这种影响在这个特殊群体中缓慢蔓延,扩大······时间久了,我发现他们的学习总是成对成组的,而且总喜欢几个人凑在一块商量,原来探究与合作是人的天性,只要条件允许,问题有一定难度,那些志同道合着者必然会凑到一起合作探究,正所谓顺势而为,无为而无不为。我从中体验到了研究带来的快乐,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幸福和价值。这种集面批、回批、及时批的优点于一体的批改方式,极大地唤醒了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了思维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将学生原有的接受式的被动学习彻底变成了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是这些学困生迫使我真正地走下了讲台,由知识的讲授者回归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起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真正应该起的激励、唤醒和鼓舞作用。
       
五、对策初探:对于这类特殊群体,尤需静待花开的耐心,包容理解的爱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宜采取一对一、个性化的教育方式,通过一对一教师对学生学业的帮助和提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个性化教育介入越早越及时越容易改变,这或许正是一对一个性化教育模式的生命力所在。联系实际,回归社会
         班级教学制要求根据学生成绩及时分流,实施分层教学,是科学的。关键是家长不要盲目跟风,通过花钱、托关系却让孩子承受本不该承受的压力,不仅浪费资源,扰乱正常教学秩序,而且助长社会歪风。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对孩子教育的投资无可厚非,但绝不要违背规律拔苗助长。可怕的是一些家长和老师竟然将对学生的畸形拔高当成是教育的成功,得到的是暂时的成绩,透支的却是最可宝贵的影响孩子终身发展的学习兴趣。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新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是对现在家长和部分学校拔苗助长、竭泽而渔、急功近利教育思想的警示,更是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思考。教育和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究竟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我认为,衡量教育成败的办法很简单:只要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学习原本就是人的一种需要和渴望,但太过之后,需要和渴望却变成了负担。

参考文献
[1]参考网站:http://www.pep.com.cn/
[2]陈 虹,教师职业心理与人生幸福。天津教育出版社,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