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压配电网的网格化规划方法 刘永超

发表时间:2020/1/3   来源:《河南电力》2019年7期   作者:刘永超
[导读] 近年来社会用电需求的不断增大,电力工程建设数量也逐渐增多。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重庆  401121)
        摘要:近年来社会用电需求的不断增大,电力工程建设数量也逐渐增多。在电力系统中,配电网规划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了其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传统“自上而下”的电网规划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了供电质量。而以用电需求为导向、以区域控规作为基础的“网格化”的电网规划,提高了配电网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其服务水平。本文就中压配电网的网格化规划方法展开探讨。
        关键词:配电网;网格;规划
       
        引言
        随着整个社会用电需求量的增加,配网工程建设规模正在不断扩大,然而,对应的配网规划却相对缓慢,不合理的配网结构不尽浪费了电能资源,还无法满足负荷发展需求,对此,有必要加大配网规划力度,采用网格化规划方法,优化配网运维管理,提高配网运行水平,确保供电服务质量。
        1配电网网格化
        在新的形势下,面对传统中压配电网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以用电需求为导向、以区域控规作为基础,对整个配电网进行“网格化”规划。所谓的配电网网格化规划,主要是指在对配电网进行规划的时候,要对配电网的供电区域进行详细的划分,并充分结合配电网的当前运行状况、地域规划的特点,将一张完整的配电网进行划分,使之变为多个配电区。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一个配电区再次进行划分,使之变为多个用电网格。在每一个小区域中,都包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供电电源点。与传统的配电网规划方式相比,网格化规划具有明显的优势,集中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1)配网的经过网格化的规划之后,整个配电网被依次划分为大区域、小区域,真个配网的区域划分十分清晰,避免了交叉供电现象,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分区供电。(2)经过网格化的规划之后,每一个供电的小区域之内都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供电电源点,这就大大提高了整个电网的运行灵活性。(3)与传统配电网中复杂的运行模式相比,通过网格化的规划之后,整个配电网的运行模式较为单一,更加便于管理。(4)在网格化的配电网模式下,一旦配电网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故障,可通过网格化的管理模式,快速对故障进行定位,并且在维修的时候,不需要大面积停电,只需要在网格内的进行小区域停电,即可进行配电网维修。
        2中压配网网格化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2.1供电区域划分
        分区划分:以导则为指导,在苏州市各区县辖区范围内以乡镇、街道、开发区为单位进行供电区域划分,按照区域行政级别及负荷密度确定供电分区现状类别。片区划分:对于分区面积过大的情况,可结合区域定位、开发深度、电网情况,以村、街道社区、小型园区为单位将各供电分区划分为若干个片区。
        2.2科学预测负荷
        第一,预测空间负荷。参照不同片区中的配变容量、负载率等来统一计算不同区域的负荷现状,根据区域用电需求量,来科学归类配网规划的用地特征,同时,依托于负荷预测模型对不同地块未来的负荷需求做出科学预测,从而形成不同规划水平下的年度负荷方案,而且要对该方案进行反复检查、校验,根据负荷的阶段性特征,通常把供电网格划分以下几大类别:(1)土地已被彻底利用,不再有太大的负荷增长空间,通常是市区中心。(2)负荷迅速发展的网格,此区域有着清除的负荷发展,负荷有着大幅度提升空间。(3)负荷不定网格,区域规划尚未明朗,负荷提升空间也有待考证的区域。实际的中压配网网格化规划需要以所负荷预测为依据,分析、考证区域的规划是否合理、稳定,是否将出现变动,在此基础上来设定区域规划指标,提供相应的网格化建设标准。
        2.3选择目标网架接线方式和过渡网架设计的规划
        首先,根据负荷预测所得出的结论,以及网格归属的供电区域,选择不同的网架接线方式。


通常来说,不同的网格,受到不同电力用户的需求不同,所选择的网架接线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无论是哪一种接线方式,都必须要确保安全供电的标准;其次,在配电网网格化规划过程中,还要积极构建中压配电目标网架,在具体构建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思路:积极构建出基础网架,之后对其规模进行详细的计算,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压配电网的负荷转供方式和能力进行详细的确定。接着依次进行开设备布置、走廊通道设计等,最终完成构建目标的网架。
        2.4通道的科学规划
        网格规划过程中,要根据目标网架、当前电网的具体特点等来科学优选网格中压路径,同时,也要对不同等级电压的途径通道做出规划,要加大力度控制后期的反复拆卸、建设等问题,确保通道的规划同一个地域的建设、发展等保持一致。
        2.5过渡改造规划
        明确各网格接线随着负荷变化而不断演变的过渡过程,确定建设和设备选型标准,提出高可靠性用户接入方案和新能源消纳方案,预留配电自动化(含通信)建设需求,形成过渡改造方案,并根据各网格的规划方案校验各规划水平年高压主变容量及间隔匹配情况。过渡改造原则:(1)负荷发展成熟网格1)对于已形成标准接线的网格,以现状问题为导向,按照改造量最少的原则逐步向目标网架过渡。该网格可暂时保留原有接线模式。2)对于网架结构复杂、尚未形成标准接线的区域,在固化线路运行方式的基础上,确定各类联络点的作用和性质,然后按照网格内现状电网问题的分析评估,结合投资情况一次性改造成目标网架,提出改造项目方案及估算。(2)负荷快速发展网格。在固化现有线路运行方式的基础上,确定各类联络点的作用和性质,结合变电站资源、用户用电时序、市政配套电缆沟建设情况、中压线路利用率等因素按照投资最少、后期建设浪费最少的原则逐步由单环网、多分段适度联络等标准接线模式向目标网架过渡。每个网格在各个水平年应明确过渡接线方案,提出分步建设和改造项目方案及估算。(3)负荷发展不确定网格。对于市政规划暂不明确,无法确定负荷增长点的区域,首先固化线路的运行方式,确定各类联络点的作用和性质,然后按照网格内现状电网问题的分析评估,对突出问题进行处理,并结合负荷发展情况,构建单环网、多分段适度联络等标准接线。
        3网格管理
        3.1网格编码
        每个网格实行统一编码管理,网格的编码唯一,并便于识别。原则上根据县(区)拼音缩写-镇(街道、开发区)拼音缩写-网格序号-供电类别(A+~C)进行编码。例如“张家港市凤凰镇第一网格(C类)”的编码为“ZJG-FH-001-C”。
        3.2动态的编码修改
        在整个的中压配网规划中,网格属于基础单元,需要根据网格中的网架、电气设备以及相关负荷等的动态变化状态,以年度为单位对编码进行动态修整,不断优化调整网格,把握好网格这一最基础的配网规划单元,科学规划,为客户提供优质供电服务。参照网格规划来拓展相关业务。配网网格化规划需要借助信息系统,充分利于信息系统的信息储存与通信功能,将网格化规划的相关数据、信息、进度、进展情况等纳入计算机系统,以此来辅助配网网格化规划,实现配网网格化规划的自动化、智能化。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用电量的增加,电力企业必须要对配电网进行网格化的规划,以提供配电网供电质量。这就要中压配电网在具体进行网格规划的过程中,严格遵循其规划原则,并充分结合配电网网格地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推进中压配电网的网格化规划,以确保整个配电网的供电更加可靠和安全,以最大限度满足用电户的用电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冬,田强.中压配电网网格化规划方法研究[J].电工电气,2017(07):5-7+12.
        [2]李胜春.配电自动化在沈阳浑南地区电网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华北电力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