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之浅见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 叶代华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领域针对传统的教学状况进行了深度优化和改革,核心素养不是对一个学科的要求,而是对所有学科教书育人的整体要求。
         叶代华
         福建省南平市赤门中学   353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领域针对传统的教学状况进行了深度优化和改革,核心素养不是对一个学科的要求,而是对所有学科教书育人的整体要求。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古诗词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古诗词意境和思想情感的讲解,而应该注重挖掘古诗词中与核心素养相关的教学元素,以便于能够在古诗词的讲解中进行核心素养的渗透,让学生在收获古诗词知识的同时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近些年来,“核心素养”培养受到教育工作者一直推崇,特别是在全社会都开始注重传统文化传播的时候,初中古诗词教学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古诗词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藏的内容和文化价值与核心素养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以古诗词教学为切入点,弘扬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以画促学,积淀文化底蕴
中国古诗词用词简练,构思精巧,意蕴丰富。很多古诗词留白恰当,拥有一种画面美,若是将其中的意境具体化,会达成诗画交融的效果。为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古诗词讲解和绘画相结合,让学生在绘画和欣赏画作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提高审美意识。
例如,在讲解《天净沙秋思》时,这首古诗词篇幅较短,却内涵丰富,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就为读者勾画了一幅羁旅荒郊图,给人无限的凄凉之感。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向学生展示深秋村野图,再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中的意象。夕阳西下,枯黄的藤树,乌鸦低声叫唤着,天地昏黄,一位瘦弱的游子牵着瘦马在秋风中踽踽独行。或者,教师可以在讲解前引导学生根据古诗词内容进行绘画,而不是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直接展示相关画面。同时,教师应该强调,根据古诗词的内涵,在于画面是否能够表达古诗词的意境,而不在于画工是否深厚。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注重画面的整体色彩应该符合文章的情感基调,以此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整体意境。另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学生最终呈现的画作才是拥有思想的,以此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让学生自己在绘画的过程中发现、探索以及领悟古诗词的真正内涵,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引导想象,锻炼思维品质
    自千百年前,古诗词就已经被我国文人墨客所赞颂,具有非常优美的意境和感情。然而,这些内容对于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来说,是很难深入理解和感悟的,为此,教师就需要在教学当中不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来对古诗词中的内容进行理解,从而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在传统古诗词教学中,大多是以教师口头讲述为主,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致使课堂氛围十分压抑,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就会越来越厌烦。要想课堂活跃起来,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带动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从中锻炼自身思维。或结合当代信息科学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为课堂带来新的活力,从而刺激学生视觉、听觉的发展,为学生的想象提供良好的前提。
例如,在教学《使至塞上》这篇古诗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沙画作品,并由此为切入点,让学生猜一猜今天学习哪首诗。

待沙画演示完成后,要求学生对逐字逐句感悟,从“大、直、长、圆”字人手,发挥自己的想象,并说一说自己脑海当中沙漠、孤烟、黄河、落日交错在一起的景象,从而感受诗中对塞外的壮丽景象,感受故事的意境美。在古诗词当中,常常会在字里行间中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学生带入至古诗词中的情境之中,尽情感受作者眼中的塞外景象之美,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古诗词的含义,以此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
        三、挖掘主题,传承文化内涵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在时间的洗礼下依旧熠熠生辉,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在古诗词的学习和讲解当中,能够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古代文明和习俗,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素材。翻来初中语文课本,随处可见和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和知识。
比如,陶渊明的《饮酒》中就向我们展示了古人于重阳佳节饮菊花酒地风俗。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可以针对重阳节的相关风俗习惯进行拓展教学,让学生了解到,重阳节不仅有喝菊花酒的习俗,还有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此时,教师又可以通过插茱萸的习俗引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知识迁移的方式,让学生曾经学过的古诗词能够串联起来。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古诗词的认识和理解,还能让学生对重阳节这一节日有一个大致性的认识和理解。亦或者教师在讲解古诗词的过程中渗透为人处世的道理。在讲解刘禹锡的《陋室铭》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应该保持一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态度,始终拥有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会因为外在因素的诱惑而迷失自我,让学生能够领会古诗词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以此丰富学生自身的文化底蕴。
        四、课外拓展,教学渗透生活
        语言存在于生活和学习中各个角落,学生不仅需要利用语言学习知识,还需要利用语言进行创作。尽管古诗词所采用的文言文距离我们时代有些久远,但是也是古人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情感的一种具体方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古诗词的时候,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而应该在讲解意象和文章内涵的过程中注重课外知识的融入和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这样学生才能在具体的实践拓展中收获经验,并将这种经验和古诗词相链接,让学生能够将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相连接,以此强化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在讲解刘方平的《月夜》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月夜的感受,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对月夜的感受和理解去理解作者诗词中所想要表达的意境,最后对诗词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又或者在讲解《峨眉山月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住校经历以及离家经历,在学生回忆起离家时的感受时,再对这首古诗词的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经历中体会到诗歌中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拥有的情感迁移到古诗词的学习中,一定程度上能够拉近学生和古诗词作者之间的距离,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
总而言之,不同的时代拥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在新时代的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意象和情感的讲解,也应该注重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挖掘。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立足于具体的教学情境,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剖析,充分发挥古诗中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以便于学生能够在古诗词的讲解和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珍珍.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J]. 中华少年, 2018(36).
[2]郭启友. 核心素养下农村初中课堂实验教学浅见[J]. 新作文:教研版, 2018, 000(011).
[3]李革.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古诗文学习策略研究[J]. 语文课内外, 2019, 000(0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