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250200
摘要:高校是国家进行年轻人才培养的重要场地,也是国家对青年进行核心价值体系武装的重要思想阵地。立德树人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及根本任务。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不断创新形式。本文以我校“三全育人”特色思政教育体系为例,着力分析了如何基于此教育体系,着力打造五支教育队伍,全员育人;抓好学生在校三个阶段,全过程育人;搭建思政教育四个平台,全方位育人的教育过程,力求为其他学校思政教育提供三全育人经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特色教育体系
引言
对于高校来说,思政政治课程担负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任务,做好思政教育能更好满足大学生成长需求。高校思政政治教育为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切实思考的问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思政教育工作重心,贯穿教学全程,力求实现三全育人。党十九大上更是将三全育人发展为新时代高校教育的战略性要求。本文主要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特色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深度分析。
1高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内涵及优势
高校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全育人”教育模式,力求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注重教育体系及教育格局,用系统论观点进行通盘考虑,动用所有力量对受教育者进行全员、全方位及全过程的思政教育。但从理论讲“三全育人”不是笼统性教育模式,是要在教育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情操教育还有职业生涯规划等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因时因地制宜,增强思政教育针对性及有效性。且“三全育人”教育模式还能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够存在的过程不到位,教育效果欠佳的问题,在思政教育中存在不可比拟的优势:
(1)“三全育人”模式可实现全员育人,让每位教职员工都参与到思政教育中,满足思政教育目标全域化要求,且教育中教育主体间加强交流,育人目标统一,利于构建全员负责监督的思政育人体系,各育人主体同学生良性互动,能强化思政教育师资队伍,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最终实现协同育人。
(2)“三全育人”模式能让思政教育内容通过多元化教育形式表达,避免了传统思政教育下学生的排斥感,利于学生思政知识的充实,能让学生树立正确思政观念。思政教育形式方法丰富,不仅有课堂教学,还能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网络课程、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展开,直接教育、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3)“三全育人”模式强调全程、全方位育人,教育中要着力营造特色教育场地,让学生在特色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感受文化教育,不仅提升了学生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还促进了学习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三全育人”要求按照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实际需求调整教育的内容形式,将思政教育渗透至学生大学生活整个过程,引导监督学生行为,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大有益处。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的必要条件
“三全育人”为系统性工程,要开展需各方支持配合。随时代发展变化,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建设配套的管理服务机制都要得到落实,多方主体协同,覆盖有效教育时间及教育空间,为“三全育人”体系构建创建必要条件。
2.1?制度保障
“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需要明确培育核心目标,所有育人主体在思想上要高度统一,做到言传身教,认真负责,从自身岗位特点出发,找准育人结合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同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有机融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同时做好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明确“三全育人”体系下辅导员职责及功能,选聘辅导员助理(班主任),实行班主任、辅导员双重协同管理,不断提高育人主体队伍质量,以便将思政教育工作高标准完成。为确保“三全育人”顺利实施,高校还应建立奖惩考核机制,通过丰富的考评手段及强化措施推动工作开展。
2.2?过程育人
从教育针对性来说,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发展规律为教育方法选择的首要因素。高校“三全育人”体系需实现全过程育人,按照不同专业及不同年级学生差异性及需求,将“三全育人”理念有机融入,灵活调整,从而做到了思政教育全过程紧密衔接。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按照不同专业特点,分别就刚入学、中年级、高年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不同内容的思政教育,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不同专业不同发展阶段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2.3?资源优势
高校要构建“三全育人”教育体系,需坚持开放性办学,积极引入外部的优势资源,实现协同育人,设置真实教学情境,突出育人创新性;育人中还要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实践重要价值,突出育人实践性,充分利用各方的资源优势。高校需坚持家校共育,同学生家长有效沟通联系,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对学生针对性进行思政教育,特殊情况需个别教育。高校还需同社会相关部门做好联系,积极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搭建实习平台,奠定全方位育人基础。
3高校思政教育“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的基本举措
3.1?打造思政教育工作团队,实现全员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提出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真经,又在全国学联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十六字诀,在中国政法大学师生见面会上提出了广大青年要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高尚的人。这些讲话全都体现出党中央对当代大学生最殷切的期盼,也对高校育人提出了崭新要求。我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教育体系,在育人队伍建设上努力实现全员育人。
(1)加强党团干部队伍建设。对党团干部加强理论学习,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深化唯物主义认识,构建理论学习的快车道,通过“两学一做”、“三会一课”等让党团干部集中进行业务学习。让党团干部在学习后以各种形式同学生深入性交流,帮助他们形成思想理论上的是非观。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思政教师学校按“双四有”标准聘任,并不断完善教师考核及奖惩机制,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投入更多精力。同时创新优秀教师引领示范机制,选派骨干思政教师参加研修培训,举办思政公开示范课,培养优秀思政教师,打造特色思政课堂。在加强思政教师培训的同时,学校对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元素充分挖掘,对各学科教授、教师、学科带头人还有学术骨干密切关注,让这些人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在专业课教学中也要穿插思政教育内容,最终形成课程思政的新格局。学校还注重对青年教师增进爱国主义教育,对其做好师德建设,加强青年教师对学校认同感及归属感,不断强化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育人意识及育人能力。
学校每周都组织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组织青年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大赛,组织教师进行师德师风的演讲比赛,构建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邀请各界的名师大家及先进模范到校做报告,做讲座,将最先进的思政理念深入到教师队伍中,让教师在增强教书育人责任担当同时成为先进思想传播者,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正确引导人。
(3)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引路人,也是高等教育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我校很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为辅导员的个人职业规划创造了便利条件,为辅导员专门设立晋升渠道,鼓励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学校打造了一支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辅导员队伍。
(4)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高校内学生干部多是从表现优秀、管理能力强的学生中选拔而来,他们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在学生群体中能起到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传播正能量,是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我校通过“学生干部交流会”、“团总支书记上团课”等活动,增强学生干部思想理论水平,让他们对党的思想路线有深刻认识,能更好在学生群体中发挥督导作用。
(5)加强网络监管队伍建设。新时达下互联网成为舆论斗争的一个主战场,“互联网+”也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常态,百度贴吧、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成为高校思政舆情发酵源头,传统教育方式面临崭新挑战。基于此我校建立了数字校园管理中心,并成立了网络监查队伍,设置专职人员对学校网络进行建设管理,做好信息监管,做好网络舆论引导。通过微信、QQ、学校网站、系部公众号等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完善上网实名制,对学生网络思想动态进行汇集监管,做好“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平台监管,提高网络舆论监管能力及引导水平。
3.2?抓好思政教育三个阶段,实现全过程育人
我校在对学生思政教育中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力求让学生对自己清楚定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想到何处去,夯实思想理论。针对学生刚入学、住校在读及毕业实习三个重要阶段做好思政教育,让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着力实现全过程育人。
(1)做好入学阶段的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入学阶段,围绕“认识自我”、“你心中的大学”等主题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等系列活动,制定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制定新生行为准则,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为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组织他们进行校史校情教育,组织职业生涯相关的规划比赛,以帮助学生更好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明确自己发展方向,能对未来做好职业规划。
(2)做好住校在读阶段的思政教育。学生住校在读阶段实施学风、校风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举办“红色文化传承”等活动,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学生灌输“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让学生定期走进到幼儿园及养老院进行社会性公益活动,在学雷锋实践中接受思政教育。
(3)做好毕业实习阶段的思政教育。学生毕业实习阶段,教师及辅导员针对学生实习情况做好总结汇报。辅导员还同实习企业加强沟通及联系,做好学生的管理及教育服务工作。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充分调动了各方资源,用人信息共享,为学生推荐就业岗位,为学生做好参军入伍及专升本的服务工作,夯实了就业服务工程。
3.3?搭建思政教育平台,实现全方位育人
学校在思政教育中依托资源优势,搭建了多方思政教育平台,力求通过课堂教学、大学生素质工程、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教育途径实现对大学生的全方位育人。
(1)课堂教学引领思政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课堂教学为做好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导,因此学校思政教育必须抓好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目标,做好课程改革。我校在对教育部思政教育教材深入解读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自编本校校本教材当作思政教育的辅助教材。课堂教学中还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互联网媒体,将专题教学及案例教学有机结合,编辑积极向上的好故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教学育人效果,创建良好课堂氛围,并逐步将思政教育同各类课程融合,初步达成了思政课程核心下的课程思政效果。
(2)依托大学生素质工程进行思政教育。我校思政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贯彻国家素质教育战略方针,针对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等问题展开思政教育。教育中注重教育内涵,坚持德育为先,并对德育形式不断创新,对德育的内容不断丰富,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如我校为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开展了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会实践讲台、大学生文明修身讲台等活动平台,为学生搭建了活动四射。形式多样的文化体系。其中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每年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包括各种科技、艺术、文化活动及职业生涯规划竞赛。而大学生社会实践讲台及文明修身讲台则注重对学生“知行合一”品质培养,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及服务意识。
(3)依托社团组织构建第二课堂进行思政教育。我校依托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了第二课堂,让有共同意愿及兴趣需求的学生一起进行健康有益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时辅导员辅助,打造了系列特色的品牌项目,使第二课堂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
(4)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思政教育。我校践行文化育人,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儒传统成为校园文化精髓。在校园楼宇、道路等地方进行文化内涵设计,丰富校园文化载体,提高校园文化教育功能,让校园文化成为了思政教育落实的有力契合点。
3.4?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
“三全育人”思政教育体系要得到有效开展,还需配套相应的教育评价机制。我校构建了科学的思政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并将思政教育评价延伸至专业课程评价体系中,将专业课的单一性评价转化成专业评价及思政教育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增加了课程思政教育在测评体系中的考核比例,将考核的要素逐渐延伸至国家时政、社会责任感及国家情怀等众多维度。通过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对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及三全育人的整体效果给出了最真实有力性的实证评价。
4?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应在立德树人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为社培养高素质人才。思政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高校需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真正提高学校德育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喜林, 孙熙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全育人"体系的实践分析[J]. 视界观, 2020, 000(005):1-1.
[2]刘小芬. 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中"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实践[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 003(025):15-16.
[3]周熙, 郑越.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 教育评论, 2020, 000(002):46-49.
[4]张文强. 新时代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9, 000(012):75-80,89.
[5]刘瑞, 周海亮. 以立德树人为根基的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建构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 594(03):84-86.
[6]张俊国. "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与探索——以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7,(24):165-167.
[7]梁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全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4),28-30
,男,汉,山东省高密市,助教,本科,学生管理思政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