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策略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多样化研究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李舒
[导读]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基本功,这也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拉开学生差距的具体点。
         李舒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基本功,这也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拉开学生差距的具体点。某种意义上讲,阅读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阅读的数量和阅读的质量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当前,课程改革正在各个学科广泛进行,高中语文课堂如何通过课程改革,让群文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地提升,有着重要意义。笔者围绕高中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的具体实践,探讨群文阅读教学可值得参考的教学经验。
          关键词:群文阅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一、高中语文课堂开展群文阅读的意义
          (一)群文阅读的内涵
群文阅读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以一个或多个主题为中心,选择一组文本进行集体阅读,在一组文本的有机联系之中形成针对群文的知识体系。群文阅读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阅读教学方法,其具体的实施过程是教师以一篇课文或一个主题为中心,将具有相同特点的课文集中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并讨论课文之间的联系,从而对阅读内容形成深层理解,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文本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情感表达以及写作风格等形成深入的理解。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逐渐形成阅读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在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阅读对培养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重要意义。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和阅读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方法带领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在群文阅读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得到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可以借此体现。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深入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
          (二)开展群文阅读的重要性
最新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说明:“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另外,《课程标准中》还要求“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因此,教师仅通过日常课本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唯有通过群文阅读,先为学生营造语文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去体验阅读的快乐,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达到对学生核心素养地培养。同时,通过群文阅读也是让学生感知时代脉络,培养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简单来讲,时代在变,语言文字风格在变,考试的风向、重点也在变,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调整,保持蓬勃向上的状态,教师教学节奏有的放矢,教学重点突出明确。
进一步讲,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也是激励教师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一步,以读促学,以学促教,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的“不满足感”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真谛所在。此外,文章所传递出对真善美的弘扬、对假丑恶的批判,也是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一个潜移默化的塑造,群文阅读课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课,群文阅读的价值不仅在于读,还在于写,有价值的群文阅读教学课程,往往会在课程结束时总结回顾作者的中心思想,即便是习题训练,仍然不失为一次宝贵的学习,教师在此过程中所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就是要分析作者的视角,盘点作者的框架结构,感知作者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二、群文阅读策略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多样化的实践探索
          (一)合理选择群文主题
第一,以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似点为依据,选择符合条件的文本构建群文组合。形式方面的相似点主要体现在文本的结构和写作手法上,内容方面的相似点则体现在中心思想、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念上。
第二,以文本中相似的知识点为依据组织群文。这些相似的知识点体现在文本的读法与写法等方面。


第三,以作者为依据,选择同一个作者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不同文本来形成群文。如,教师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作品《阿Q正传》时,可以将《〈阿Q正传〉的成因》、《〈呐喊〉捷克译本序言》等作为群文,使学生对《阿Q正传》的写作原由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第四,以主题为依据,将不同的读者针对同一文本所提出的见解作为群文组合。例如,教师讲解《锦瑟》这首古诗时,可将周汝昌、张中行等人对该诗的解读作为群文。
          (二)运用合适的形式实现群文组合
在最新的高中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很多单元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设置了几篇课文,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群文组合。对于教材这样的编排特点,教师应该运用合适的形式,实现优质的群文组合。教材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群文组合形式是相同主题的集群方式,比如,在高中统编版语文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编者设置的三篇课文分别是《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在高中统编版语文教材上册第二单元中,包含的三篇课文分别是《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将群文组合中的不同课文直观地展现出来,以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
          (三)组织学生参与群文阅读活动
          1.教师应该重视“静态”阅读
阅读对环境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能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我感悟,对不同的文本内容和写作风格进行比较,并归纳其中的关键语文知识,总结阅读要点等。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不同的文本中培养跨时空写作思维[2]。尤其是对涉及历史知识、外国文学方面的文本,教师更应该让学生自主进行更加全面、透彻的分析。在当前语文课堂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形势下,千万不能丢掉传统语文学习中的优秀传统,认真地“静态”阅读,品读文本,涵咏文意等不失为阅读教学的好方法。
          2.为学生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思考问题
在群文阅读中,教师应该提前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问题”,并不是可以用简单的“对”“错”“是”或“不是”来回答的,而是能将学生的思维带入更深层面的“核心问题”。这样的问题不需要太多,每次阅读,有一两个核心问题可供学生深入探究即可。在教学中,为了能使群文阅读的学习成果更加直观,教师还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来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探究过程中把相应的内容填入表格即可。
          3.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构建“读写结合”
根据最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椎》中要求,“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但是在群文阅读过程中,很多学生即使学有所获,也不愿意主动表达。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专门留出一点时间,要求学生将自己在群文阅读中的收获及时记录下来。必须强调的是,这种记录并不是简单地积累好词好句,而是要引导学生将对文本的理解逐渐内化,生成写作素养,从而构建一个“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3]例如,教材中戏剧单元给出的三篇作品分别是《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这三篇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从文学色彩的角度看,它们都体现出强烈的悲剧性,教师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记录,作为自己日后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参考。
结语
语文课堂是生动、广泛的,群文阅读增强了学生读写能力,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把群文阅读更好地服务于日常教学,答案不一,因人而异,方法多样,贵在灵活。高中语文教师应以科学认知为理论基础,通过合理选择群文主题,运用合适的形式实现群文组合,组织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群文阅读活动,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颖.借助群文阅读,助力高中语文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5):20-21.
[2]蔡菲菲.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5):16-17.
[3]罗瑞红.群文阅读在高中九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亚太教育,2020(5):135-136.
[4]普通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