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上   作者:全泉
[导读] 数学起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独立思考是学习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三大核心,引导学生建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渗透独立思考的思维意识与习惯变得尤为重要。

浙江省永嘉瓯北第三小学  全泉

【摘 要】数学起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独立思考是学习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三大核心,引导学生建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渗透独立思考的思维意识与习惯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独立思考;思维习惯;小学数学;作用;策略
        小学数学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迎合新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形成相应的思维习惯,自主地探索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有效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思维习惯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数学独立思考思维习惯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育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思维习惯的重要作用主要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够使其站在理性的视角下看待问题,使其在面对学习与生活问题时,可以理性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科学学习。其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思维习惯,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良好的独立思考思维习惯下,可进行自主学习,并在自主探索问题时,挖掘更多更深入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数学知识产生更浓的探究与学习兴趣。最后,学生具备良好的独立思考思维习惯后,可快速地看透数学本质,探索出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具备极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独立思考思维习惯。
        二、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创建问题情境,树立思维意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意识尚在发展中,表现出非常强的向师性。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还需要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起独立思考的思维意识。而问题情境法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法,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有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导入课堂知识的要点,并通过合理的课堂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使其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积极寻找一题多解的数学问题解题方法。比如在数学图形相关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图片让学生对比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多种图形,并提问:“这些图形都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它们之间存在什么联系?”教师也可让小学生回想一下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其它图形,然后举例分析这些图形有什么异同点。通过这样的探究性问题,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其逐渐树立起独立思考的思维意识。



        (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思维
       小学生在思考方面主要倾向于具体形象,对抽象性事物的想象力不足,阻碍着小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要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还需要注重采取有效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逻辑性较强的抽象性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其抽象思维能力,引导其自主进行独立思考,利于形成独立思考思维习惯。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数学题:“某个长方形4个边角被剪去边长为1cm的正方形,然后手工制作没有纸盖的纸盒,那么请问该纸盒的体积为何?”这个题目对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使其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好自身的空间观念,为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而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纸盒,自主地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可对数学解题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利于学生逐渐形成抽象思维,并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
        (三)学会质疑,培养独立思考思维
        质疑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对学生提出的一个要求,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方面,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然后自主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并在不限制思维的情况下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比如教师在传授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时,传统的思维是采用尺子来对这两种图形的边长进行测量,进而获得其边长的数值,观察和讨论边长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除了使用尺子来测量,不能用其它的方式来测量吗?”在这样的质疑下,学生可以发散思维,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比如可以通过正方形或长方形相同边长的对折与对比来解决问题,这既可以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提高其实践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会质疑的基础上,渐渐去自主思考,最终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符合新时期课程改革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善于通过情境创设法、培养抽象思维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等方面入手,培养小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促进其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玲瑶,许红梅.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J].职业技术,2018(2):91-93.
[2]佚名.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J].中华少年,2018(22):232.
[3]马玉梅.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2017(3):1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