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卒姆托作品中的建构美学探讨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建筑设计管理》2021年4期   作者:赵晚璐
[导读] 本文从建构的定义及发展入手,结合建构美学的表达形式,从材料,场所,空间,构建过程等方面对彼得·卒姆托的建筑作品进行分析
        赵晚璐
        天津天华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300000
        摘要:本文从建构的定义及发展入手,结合建构美学的表达形式,从材料,场所,空间,构建过程等方面对彼得·卒姆托的建筑作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彼得·卒姆托的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建构美及其塑造原理。
        关键词:彼得·卒姆托 建构美学 场所 空间
1、建构与建构美学
        建构一词词源于希腊文teknon,原指木匠、建造者。最早作为建筑术语出现在穆勒的《艺术考古学手册》中。1973年 ,爱德华·塞克勒在其“结构、构造与建构”一文中将其定义为“一种建筑表现性,它源自建造形式的受力特征,但最终的表现结构又不能仅仅从结构和构造的角度进行理解。”此后经过不断地发展与众多建筑师及建筑理论家的诠释,“建构”最终被赋予“技术与艺术”,“科学与文化”的双重含义。
        肯尼斯·弗兰普顿在《建构文化研究》中将建构称为“诗意的建造”。这里的诗意更多针对其在建立在 “技术”的基础之上,在“人文”与“艺术”方面的表现性,即“技术表现的潜可能性”。与绘画、雕刻等完全意义上的艺术作品不同,“建构”的美学表现力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的。“建造的过程不仅是一种再现,也是一种日常生活的体验。”建构首先是一种构造,需要满足其相应的结构原则,空间功能,材料受力特性与施工技术手段。再此基础上实现的对于构造逻辑与秩序的深层探讨,材料与场景的转换再现,空间情感的人为干预以及结构层次的重组表达共同构成了“建构”中充满现实与张力的表现美感。建构的美学感染力主要体现在材料的组织,空间的营造,光影的变换与场所的再现四个方面。
2、彼得·卒姆托作品中的建构美
2.1人物简介
        彼得·卒姆托(2009年普利兹克奖得主),1943年出生于瑞士巴塞尔木匠家庭,自幼深受“工匠”思想影响,重视建筑的“完美”与“本质”,认为“现代建筑必须反映出所附带的任务和自身本质”“建筑语言的结构问题不在于具体的风格,每个建筑均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因特殊的用途而建立”。其作品数量较少且普遍尺度较小,更关注建筑的“实体”而非“形式”。在设计过程中,彼得·卒姆托重视环境与整体规划,在建筑的位置、材料、空间、光影等基本元素的组合方式以及给人的感受中探索其“美的形式”,带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纯粹的魅力与美感。
2.2瓦尔斯温泉浴场——材料与空间逻辑下的建构美
        瓦尔斯温泉浴场位于瑞士阿尔卑斯山谷中的一个小村庄,建于1994-1996年,是一个温泉酒店。该项目为改造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彼得·卒姆托致力于弱化“建筑”的概念,选用老旧石材与简洁的几何体量,凸显“温泉”与“山体”的同时消隐建筑本身。该项目将建筑材料的表现发挥的淋漓尽致,在此基础上营造出宁静、质朴的空间,再现当地的自然景观与场所意象。
2.2.1材料与构造
        瓦尔斯温泉浴场的墻面材料选用了当地产的灰色片麻岩,这种材料在在当地的屋顶铺面与墙体垒砌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因而能使建筑与周边的村庄聚落及自然环境形成完美的呼应,诠释出建筑的“当地性”。该建筑在体量上采用简洁的方体,其屋顶、墙壁、地面均用相似的逻辑覆盖片麻岩石材,笔直的墙面不做过多复杂的处理。这种简洁统一的方式消弭了建筑形式在人们眼中的分量,从而令材料本身的特性与其组织方式成为视觉重点,得以毫无保留的充分的展示。
        为保证材料与建筑各个部位的契合,卒姆托将这种石材切割为尺寸不同的薄片并确定了不同的排布规则,将尺寸各异的石材水平堆叠并浇筑混凝土进行连接。这种墙壁处理方式从结构本质上属于混凝土结构,满足现代建筑对建筑强度的要求。灵活堆砌的生产方式又能满足多变的空间与快速的建造需求。同时,这种堆砌并没有违反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能而使其沦为符号化的装饰。横向展开的建筑纹理结合层层堆叠的效果呼应了石材本身的厚重感与抗压性能,重现了石材构筑建筑时“堆砌”的建造方法,材料的本性与构造方式因而得以充分的表达,展现出其“实质的”建构之美。
2.2.2场所与空间
        意大利建筑师维托里奥·戈里高蒂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环境应该成为建筑创作的本质”。

在现代主义“通用式”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材料与模式盛行的背景下,以何种方式构建建筑,使其能够回应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并重现当地的场所精神尤为重要。在瓦尔斯温泉浴场的设计中,基地位于山谷之中,充斥着宁静的、神秘的、非人为的“自然精神”。因此,卒姆托选取了“采石场”与“流出泉水的洞穴”作为主题,来回应这一“自然性”的场所精神与“温泉浴场”的功能要素。并利用层状堆叠的片麻岩呼应远处冰层结构的肌理。遍布建筑内外三维空间(屋顶,墙面,底板)的石材肌理将“大地”带入建筑之中,实现了建筑体量的消隐与自然场所的重塑。在此基础上借助溢出建筑之外的蒸汽、水声等要素,进一步强调温泉与山的要素组合。
        建筑整体采用干净整洁的方形体块嵌入山地之中,西侧与山地紧密结合,东侧立面完全裸露,结合石材表面,如同一块嵌入山地的巨大岩石。建筑内部空间设置可分为三级:总领性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四周的等级别的洗浴功能单元,以及周边“剩余”空间形成的联通通道。这一空间构建逻辑巧妙地的呼应了“多孔穴山洞”的概念,也为建筑空间构成带来一种“秩序”美感。
        建筑的墙体采用两种方式砌筑:两面均为片麻岩,中间浇筑混凝土连接的“double-front”和一面为片麻岩堆砌,另一面为预制混凝土板,中间浇筑混凝土连接的“single-front”。这两种墙体的处理手法体现了卒姆托惯用的材料对比方式——材料的简单相遇交接而避免繁琐多余的细节处理。这种处理手法可以最大程度的将视觉关注点集中在材料本身特性与其形成的空间氛围的对比上 。最大程度的展现建筑师所期待的通过材料对比所传达出的不同的空间美感。在这一方案中,混凝土的材质传达出一种相对弱化的“空间级别感”与相对突出的“人为感”,被运用在一部分连接走廊空间中,与功能空间中的“自然感”形成对比,结合低矮,封闭的空间体量与屋顶狭缝形成的天光,更有力的衬托出功能空间中对“洞穴”这一自然场所的还原。两种空间情感的交织使整个建筑空间的节奏感与层次感更为丰富,从而使建筑空间构成展现出一种“韵律美”。
2.2.3光影效果
        瓦尔斯温泉浴场的结构设计采用了一种“stone table”的概念:每个独立的“Stone”体系由混凝土悬挑屋顶,并规定承重体必须有一边与屋顶边缘平齐,保证每个单独的体系中至少有一面墙可以通过与屋顶之间的缝隙得到阳光直射,以此来展现片麻岩在自然界中的固有颜色,增强场所的还原感。从缝隙中洒下的光线也增强了空间的神圣感。而浴场的底部安装射灯,不同颜色的光源借助水的折射映照在封闭的“洞穴”中,增强了空间的神秘感。两种气氛共同呼应“山洞”的主题,为建筑增添了一种感官上的美的体验。
2.3菲尔德克劳斯兄弟礼堂——“构筑”的过程之美
        菲尔德克劳斯兄弟礼堂位于在德国乡下的一条河边,其外形为简洁的方形体量搭配统一的石材立面。该建筑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展现出的“过程性”。在这一方案中,彼得·卒姆托根据当地的传统建筑形式,利用112根松木扎起了一个类似“帐篷”的结构,以当地传统的施工方式将附近的河沙填筑在这一“帐篷”的结构模板之中,并在其中插入玻璃管。此后,该建筑被从内部进行缓慢而有节制的焚烧。这一相对缺氧的焚烧过程使木质帐篷模板逐步瓦解,墙壁中的水分慢慢蒸发从而留下垂直的线条与松木的香气,熏黑的墙壁以及得以透入光线的“玻璃孔”。漆黑的墙壁,淡淡的香气与向上延伸的线条结合独特的光影在建筑内部营造出神秘而又神圣的空间效果。
        这种充满“记录性”的建造过程使建筑获得了凌驾于其本身空间感受之外的“记忆性”,与大多数现代主义建筑呈现空间,隐藏结构的建造方式不同,这一建筑的构造与建构过程被毫无保留的烙印在建筑空间之中:垂直的纹理提示着松木骨架的存在,焦黑的墙壁彰显着“焚烧”的建造过程,而这种构造的消弭、遗存与记忆同时回应了对即将消亡的传统的构造方式的尊重与追忆。这种处理即非简单的“造假式”的空间模拟,也非完全意义的重现或抛弃,而是真正的将几乎不可为现代功能所用的传统建造方式以一种崭新的却又完整保留的姿态重构,使建筑本身展现出一种特殊的,处在建构过程中的记忆与美感。
3、结语
        纵观彼得·卒姆托的一系列作品,其设计的方案无一不执着于建筑的“本质”。“对我而言,建筑可以有美好的静默,我将它同镇定、坚韧耐久、仪容大方、完整无暇、温煦和暖、激发美感等品质联系在一起”。这种对于“本质”的把控无孔不入,渗入其对材料的选择组织,空间的整合,场所的营造等方方面面。也正是这种对于建筑“本质”的执着,使得彼得·卒姆托的建筑得以超越“形式”与“装饰”,摆脱“符号化”的肤浅层次,最终彰显出属于建筑本源的实质性的建构之美。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