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概念为本的教学”对生活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2期   作者:李小莉
[导读] 传统的生活课程教学理念认为生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这种理解忽略了在生活课程学习过程中应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李小莉
        重庆市巴蜀常春藤学校    401120
        摘  要:传统的生活课程教学理念认为生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这种理解忽略了在生活课程学习过程中应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探究精神。基于此,本文以重庆市巴蜀常春藤学校博物馆式小学生活课程为载体,从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评估三个方面分析 “以概念为本的教学”的教学实践,对“以概念为本的教学”在生活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以概念为本的教学”;生活课程;教学设计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1]。其中自主发展方面就特别提到健康生活素养。如何在生活课程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健康生活素养,是生活课程教学设计积极探索和长期实践的课题。
        
        一、“以概念为本的教学”与生活课程的联系

        (一)“以概念为本的教学”助力学生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兴起的成果导向教育,倡导以复杂生活主题来组织课程。此后,更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课程标准中概念的价值。以“以概念为本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和参与实践。概念性理解能够支持学生对更深刻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的迁移,这样可发展学生在相似观点、事件或问题上发现规律与联系的能力。
        (二)生活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博物馆式小学的生活课程设计理念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之一“注重学生全面发展”[2]。
        博物馆式小学生活课程的设计目标是学生在学到生活技能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生活课程需要“以概念为本的教学”的理论指导
        概念为本的教学是一种三维设计模式,注重概念、事实、技能以获得对学科内容的概念性理解。生活课程的教学与实践需要以“以概念为本的教学”为理论支撑。生活课程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挖掘课程教学的本质,寻找自己学科的“大概念“。把生活中所见到的事、物和现象它的本质特征抽离出来,加以概括形成“生活课程”的大概念,设计真正解决学生真实情境问题的、顺应学生思维方式的、适合学生客观成长规律的一系列课程。

        二、“以概念为本的教学”在生活课程教学中的尝试

        (一)生活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以概念为本的教学”
        生活课程打破传统课程设计模式下被内容和技能目标所框定的常规,在概念性层面上希望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在技能和过程层面上能够获得相应的能力。生活课程聚焦于从覆盖知识和技能到使用知识和技能以理解概念,以概念性理解的迁移来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流程落实“以概念为本的教学”
        1.生活课程教学流程落实“以概念为本的教学”两大核心
        以概念为本的教学在生活课程教学设计中更多的运用到的是概念性视角与引导性问题。
        (1)概念性视角:要发挥概念为本的教学的力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概念性视角来聚焦某个教学单元的学习与思考。教师选择某个具体的概念性视角,培养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深层次理解——例如,生活课程讲友谊这个主题时,会用到“关爱”这个视角,讲收纳整理这个主题时,会用到“习惯”这个视角。博物馆式小学生活课程体现概念性视角的具体情况如下表。

        (2)引导性问题:概念为本的教学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即引导性问题)能够涉及事实性的知识/技能以及概念性理解。生活课程既需要事实性问题,也需要概念性问题。其内在逻辑是从概念出发到问题再到事实,这条逻辑链能促进学生全面深入理解的生活课程。因此,在生活课程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针对同一个生活课程主题,提出一系列的引导性问题,例如在生活课程《我是时间管理小达人》中,提出概念性问题,再搭配一些事实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并获得概念性理解。具体情况如下表。

        2.“以概念为本的教学”在生活课程教学实践中的特征表现
        “以概念为本的教学”在生活课程教学实践中除了体现两大核心之外,还体现了要培养出有思考力的学生所应具备的三个关键特征:学习热忱、协同思考、深度理解。
        (1)学习热忱是基础。它将动机转化为行为,学生的学习热忱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毅力、耐力和勤奋等方面。
        以生活课程《组装小达人》为例。学生需要完成的目标是:组装好的拖把、扫帚和簸箕等清洁工具。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遇到了困难,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没有放弃,体现了学生的毅力、耐力和勤奋水平较高。在这一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热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强烈的学习热忱驱动下,学生完成了组装目标。
        (2)协同思考是“以概念为本的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需要学生运用批判性的思维,通过更广泛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对概念性知识进一步理解,从而能够运用事实性实例进行概括性陈述。
        以生活课程《会说话的食品包装袋》为例。学生通过解读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推论出食品是否在保质期内,给同学进行分享时,她能将案例提升到更高层次的概括,她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用自己的理解和实例讲解出来。与此同时,学生通过本期生活课程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进行学习迁移。在超市购物时,能运用到已学知识选购商品。显而易见,达到这样的层次,就是真正理解到了概念。
        (3)深度理解是学习热忱和协同思考的终极目标。学生能将对旧知识的理解与出现的问题联系起来,获得更为清晰的认识,通过对知识的迁移,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以生活课程《“饺”出心意》第一季和第二季为例。同一个学生,在第一季《“饺”出心意》课堂上学习花式包饺子的方法,课后学生回到家,进行实践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还有具有创新精神,自制创意包法:福袋包,从技能学习层面上升到技能实践阶段。第二季《“饺”出心意》,这名学生展现出熟练的技能,变成小能手指导一年级新生。能够达到这样的层次必定是对知识深度理解后的结果。
        3.教学评估是对“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成效的检验
        “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指导下的生活课程评估主要是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
        形成性评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评估观察学生参与度,提出引导性问题,课后进行持续性追踪,采用访谈的形式与学生和生活导师沟通,根据反馈的结果调整生活课程的教学设计。总结性评估针对生活课程中一些事实性知识和技能的评估,通过知识竞答和技能比拼的形式,评估学生的理解与运用情况。
        
        三、生活课程实施的总结与反思

        (一)对“以概念为本的教学”还需深入理解和挖掘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除了研读(美)林恩·埃里克森的书籍《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还需要通过更广泛的学习,深入挖掘理论背后的指导思想,将理论知识理解转化,巧妙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二)对概念为本的教学四个核心还需有效落实
        基于概念为本的教学,把握四个核心是关键,教师利用概念性视角来聚焦某个单元的学习与思考,课程的教学目标强调协同思考,教学过程依赖于引导式教学,在课堂中激发学生进行协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单纯的只涉及事实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应要涉及概念性理解。
        (三)以概念为本的生活课程教学设计还需继续进一步探索
        按照博物馆式小学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教案设计模版进行教学设计,仔细推敲每个板块,每一个部分的设计要指向教学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更新。
参考文献:
[1].陈敏.聚焦数学核心素养——第六届中国呢小学数学教育峰会综述[J],《人民教育》2015年23期
[2].李琼,裴丽.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政策解读[J].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20.(1):17-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