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粤霞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陈惠南纪念中学 广东佛山 528300
【摘要】利用图书馆可以集中解决阅读“时间、兴趣、氛围与负担”四个问题,要想让学生爱上阅读,中学的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带学生去图书馆。
【关键词】图书馆;阅读兴趣;阅读氛围
如何让学生从手机、平板旁回到书桌前?如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如何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广大语文教师孜孜不倦地探索:活动设计、任务驱动、读法指导……可是,没有兴趣,读法和活动就难落实。
学生不喜欢阅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业的压力大,没时间。初中生面对七八门要考试的科目,一天有十多个小时在学校被安排得死死的,休息的时间不愿意再动脑;二是没兴趣,教师一直强调要读好书,读名著,而很多的名著与学生的生活认知相距甚远,难以吸引学生;三是没有阅读的氛围,学习需要氛围,读书也一样,而且中学生都有从众心理,身边的人都在刷题、玩手机,你让他阅读?四是教师为了落实学生阅读,往往要求写读书笔记,以致部分学生想起阅读就想起读书笔记,心里把阅读当成了负担。所以要解决学生的阅读问题,首先要解决时间、兴趣、氛围与负担这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解决了,学生自然就会爱上阅读,我们才能进一步去谈教会学生怎样阅读。
书籍本身就散发着吸引人的魅力,这种魅力最为浓烈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人是有差异性的,兴趣各不相同,不同种类的书籍对不同的人产生吸引力,图书馆同时具备这些不同的吸引力,我们可以利用图书馆集中解决“时间、兴趣、氛围与负担”四个问题。“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要想让学生爱上阅读,中学的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带学生去图书馆。
一、花小时间套住大时间
中学时间之珍贵教师们都心有体会,课堂要赶进度、争时间,课后作业也多,很多家长还在假期安排孩子上各式培训班,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在课外是不会主动阅读的。
怎样才能套信学生的课外时间,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呢?
初中语文教师,尤其是初一的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带学生去图书馆,以期达到用少量课内时间养成学生用更多课外时间进行阅读的目的。初一是整个中学阶段学生语文习惯养成的最关键时期;而且这时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少,尤其是需要过关的文言文量比较少,有这个时间条件。如果能保证每周或每两周一次花一节课带学生的上图书馆阅读的时间,那么初一的教师很快就会发现,学生会期待教师带他们去图书馆,而且班上各阅读的书籍迅速地增多,课间甚至于晚修时间,班上有不少学生都在阅读各类书籍。
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到图书馆去只有一节课的时间,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但往往还不能满足就要离开,自然会选择把书本借出来继续阅读,这样,以课内少量课内时间带动学生课外用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的目的便达到了。有借便要有还,当学生抽时间到图书馆还书时往往还会顺便再借一本,这样,良性循环的目的也达到了。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教育专家、教师推荐的经典名著,学生不喜欢看,而喜欢一些被传统教育眼光认为是文化快餐短小文章。到了图书馆,教师要控制自己的干涉欲望,先教会学生图书馆的图书分类摆放的原则,然后可以向学生推荐读物,但不可强制要求读什么,尤其是前三次去图书馆时,除了要求安静,不对学生的选择作任何的要求,自由选择的权利会让学生的阅读更具愉悦感。
记得有一年带新生到图书馆,三个男生抢一本《姚明之路》,我让他们三个一起看,一个学期没到,其中的一个学生就抱着《三国演义》来问我“白身”是什么意思,并且半懂半不懂地把它读完了一遍,这实在难得,那只是个初一的学生啊,这不得不让人感叹书籍本身的魅力。
所以,我们应该允许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如果由兴趣驱使,它就会由浅入深,由快餐到真正的文化大餐。
三、氛围,让阅读成为一种热情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一定的外部条件,阅读也需要有良好的阅读氛围。当学生与教师一起安安静静地坐在图书馆里阅读,那种良好的阅读氛围不必刻意营造便已经在那里了,老师专心阅读,同伴专心阅读,自己手里拿着自己精心挑选过的书,能不专心阅读?
读到兴之所至,就会要求与人交流。曾经,一本《窗边的小豆豆》被一个学生读过后,它便成为全班学生热议的中心,后来几乎全班的女生都读过了;一个女生发现了一本《青蛙王子副班长》很好看,便去购买了作者任美玲的那一个系列的全部作品,不断地推荐其它同学读,还硬要推荐我读,要我谈感想。图书馆浓浓的阅读气氛就带出来了。
当然,离开图书馆以后舆论的引导也很重要,教师经常询问学生读书的感受,参与或组织学生对所读书籍进行评论,并注意倾听、肯定与赞扬,甚至去阅读学生推荐的书籍,这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激励。为了获得在书籍评价中的话语权,学生会不吝花时间去阅读,这样,在图书馆外也能营造出浓浓的阅读气氛。
良好的阅读氛围,是能为学生阅读习惯形成提供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持的气氛,能让学生由图书馆的专心转变为课外的阅读热情。
四、轻松养成习惯
我们一直提倡让学生快乐学习,学习快乐,但沉重的作业负担让学生气都喘不过来,如何来的快乐。阅读也是如此,很多的教师为了了解学生是否有阅读,会经常布置写读书笔记,这一方面方便检查,另一方面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但这样却会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作业负担。写读书笔记很多好处,但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初期,它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只有当阅读是一样愉悦的、放松的心理体验,学生才会在休息时把阅读当作一种休闲、放松的方式。
当我们带学生到图书馆的时候,千万不要画蛇添足的布置回来后或上完课马上就要交读书笔记的作业,实在要想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也要在学生去过图书馆三五次以后才布置任务,而且任务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让学生自选:阅读小卡片、阅读一段美文并允许学生用手机做后期效果、思维导图、图画、戏剧、发个朋友图或者QQ说说……
初中的教育,是普及性教育,我们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语文尖子,而是要养成学生普遍能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通过广泛的阅读提高语文水平。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为学生卸下负担,让学生轻松上路,在不自觉中形成习惯,走得更远。
教学是一门艺术,培养学习的行为习惯更是一门需要耐心、需要付出、需要花心思的艺术,利用好图书馆资源,对于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一个极好的方法,但这个资源的利用需要教师懂得“放”的艺术而不是“抓”的方法:舍得放时间、放手让学生选择、放下身份与学生一起阅读、一起讨论、放下一定要做作业的要求。
作者简介:马粤霞(1979.01——)女,汉族,广东湛江人,大学本科学历,初中语文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