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设智能化矿山的探索之路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12期4月   作者:岳一凡 王雪琪
[导读] 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代表着煤炭先进生产力
        岳一凡   王雪琪
 
        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省西安市  710054
        摘要: 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代表着煤炭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智能化已成为煤炭企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由之路;煤矿智能化支撑技术与装备研发已取得很大进展,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工程学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前往陕北参观学习各大矿井智能化建设,了解智能化探索方向与道路,为投身中国煤炭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企业参观;智能化;矿山建设;创新。
        在近几十年中国的能源产业结构中,煤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煤炭开采技术及装备发展迅速,综采工作面经历了机械化,自动化开采,开拓者独辟蹊径,保守者因循守旧,探索者勇攀高峰,执着者勇往直前。目前各大型煤矿响应国家号召开始探索智能化矿山的建设之路。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突破,传统矿山正加快向智能化矿山迈进。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推进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智能化技术与煤炭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煤矿智能化和本质安全水平,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按照国家《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审核确定71处煤矿,作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 开展了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
        2021年7月18日,西安科技大学赴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国情观察实践团,来自能源学院及化工学院的学生赴陕北部分年产量千万吨煤矿进行学习参观,由建设中的智能化井工煤矿可可盖,到建成未投产的智能化井工煤矿巴拉素,随后是已投产的大型矿井大柳塔、补连塔、红柳林井工煤矿,一同见识到走在世界前沿、探索智能化建设的现代大型煤矿。


一、建设中煤矿企业探索智能化矿山之路
        可可盖煤矿是一座正在建设中的千万吨煤矿,他们积极探索智能化的道路,并且进行技术革新,使用TBM进行隧道掘进,我有幸参观了该过程,他们致力于打造安全高效的井下复杂条件信息传输技术,构建安全的生产系统,对井下设备进行创新,缩小工期进度。
二、已建成煤矿企业探索智能化矿山之路
        大柳塔、补连塔煤矿是目前煤炭行业的龙头产业,隶属国家能源集团,产量高,投产时间长,近几十年来,进行了一系列产业链革新,技术创新,坚持以人文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极强的安全管理体系,矿井整体技术装备早已完成了机械化与自动化的更新,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推动智能化的建设,实行信息化管理,积极引用5G技术,作为采矿行业推进产业数字化进程的“智能工具箱”,5G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应用正加速释放技术潜能,助力矿山“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换人”,推动矿业提升产业层次、提高经营水平、加快高质量发展,为智能矿山建设注入了新动力和新活力,展现了“5G+工业互联网”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新建成煤矿企业探索智能化矿山之路
        巴拉素与红柳林煤矿属于近年来新建成煤矿,早在2012年,红柳林煤矿就建成了国内首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初步实现了“工作面有人巡视、无人操作”的工作模式。从建设初期就以智能化标准,建造国内一流矿山,采用最先进的设备,引用5G技术,超前部署智能化生产,管控系统,巴拉素煤矿井下5G通信网络成功实现“陕西第一”“全国最深”;全面合作的12个科研课题,持续推动智能化矿井建设工作落地实施,努力开创行业智能化先河,为实现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发展做出贡献。目前都在陆续升级改造矿井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传感器、摄像仪等信息感知设备,井上下传输网络和数据中心等信息服务设施。推动矿山的智能化建设。
四、总述
        由上述可见,大型矿井推动智能化矿山建设,结合企业自身条件,推进煤炭生产方式变革,创建“智能协同”标杆矿井,把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智能装备等与煤矿建设深度融合,形成智能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执行的煤矿智能化体系,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化矿山之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   ...
•   ...
•   ...
•   ...
•   ...
•   ...
•   ...
•   ...
•   N...
•   基...
•   ...
•   基...
•   论...
•   ...
•   ...
更多>>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