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明
湖南省南县华阁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湖南省南县413200
摘 要:随着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也面临着新的课题。本文以湖南省南县为例,分析新的的历史时期水利工程管理现状,探索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关键词:水利;管理;问题;对策
湖南省南县地处洞庭湖腹地,全县地势低平,平均海拔28.8米,属典型的平原水乡。土地总面积105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4平方公里。全县辖12个乡镇133个行政村、33个社区,总人口70.52万人。全县现有固定式泵站1783处,2066台,装机89775.5千瓦。共有渠道17331条,12156.8公里;小型涵闸2302处;山平塘712处,面积16197.2亩;这些水利工程在南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南县水利工程在“加强工程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水利方针指引下,注意挖掘现有水利工程的内在潜力,狠抓管理,着重实效,已成为水管工作的重点。但由于运行时间长,加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南县水利机电工程管理的难度加大,病险工程增多,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对耕作环境越来越高的要求。
一、 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利工程质量标准偏低,不能满足防洪兴利需要。南县水利工程大多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时代久远,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参差不齐,加之工程随着运行期的增长,不可避免地出现老化和损坏,形成病险或隐患工程。不同程度的出现渗漏、软基、涵管断裂、堵塞及白蚁危害等现象。这些病险工程严重影响了其效益的发挥,势必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一旦失事,将造成惨重损失。
2、资金投入不足,重建轻管,工程效益降低。由于水利工程维修资金不足,致使很多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特别是不少病险工程没能得到及时除险加固,工程效益锐减。2019年至2021年,全县安排电力排灌设备维修经费每年平均为75万元左右,对庞大的病险水利工程的维修可谓杯水车薪,病险工程无法根除。
3、水利工程配套不全,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多年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只重视重点工程的建设,而忽视了配套工程,致使受益范围窄小,影响了灌溉面积的正常发挥。造成渠道淤塞,致使每到放水季节,上游淹死,下游旱死,渠水白白流失,影响了灌溉效益的发挥。
4、排灌设放施难以跟上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随着南县稻虾产业的兴起,特别是近年来其发展势头强劲,使南县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2010年起,南县就尝试推广“低洼湿地稻虾生态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及技术”。2017年全县推广稻虾综合种养面积30万亩;2018年全县共发展稻虾种养面积约50万亩;2019年全县稻虾种养面积约55万亩;2020年稻虾种养面积接近60万亩。稻虾种养面积已占南县耕地面积的84%。以前以旱地作物为主的棉花、芋麻等经济作物大幅度压减。稻虾种养面积越大,所需要的水量就越多,也就加大了灌溉能力的需求,致使本来就压力山大的老病灌溉设施不堪重负。
5、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执法不严。一些水利工程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较低,造成了在执法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一些机电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低,更换频繁,缺乏机电的管理经验,造成工程管理不善,财务管理混乱。更有一些水库无管理机构,无专管人员,造成水利工程毁损严重,乱扒、乱挖现象时有发生。
二、水利工程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水利的管理有所放松,“重建轻管”使水利工程管理行业“不景气”,管理水平落后,技术水平低,制约了水利工程的发展。
1、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水利技术人员流失严重。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南县大规模地兴修水利,每年都要投入劳力进行水利冬修、秋修、春修。特别是每年的冬天担大堤、疏浚渠道是雷打不动的水利建设“规定动作”。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农民进城打工或忙于从事经营活动,弃农从商,放松了水利建设,大批年富力壮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致使农村劳动力锐减,现在在农村要组织像样的水利建设,劳力缺乏是主要困难。基层水利管理单位技术人员外出打工的不断增多。目前,全县乡镇水管单位外出人员407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有文凭、有技术的业务骨干。据统计,外出人员有中专以上学历、有职称的123人,占全县技术业务骨干的35%。人才的流失一方面使基层单位技术力量锐减。近几年一些乡镇就出现了防汛抗灾没有工程员,水利建设没有技术员的现象。
2、管理不善,群众集体观念差。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特别是农村“两工”和农业税取消以后,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投劳投工参与水利建设的任务一下松懈下来,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只知用水,不愿管水,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
3、自力更生精神不强,伸手向上要思想严重。有些地方无论是泵站、渠道,还是堤防加固甚至管理都依靠上级拨款,无钱不干,等、靠、要思想严重。按照中央要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应以群众自办为主,国家只能在器材方面给予适当支持。现在群众存在着一种倾向,国家不投资,水利没人搞,纯粹依赖国家的思想严重,影响了水利建设的发展及管理。
三、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几点建议
水利工程,建是基础,管是关键,工程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管理单位的生存命运。下面就以南县为例谈几点看法:
1、扩充渠道抓投资。在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上,政府要加强宣传,使干部群众都认识到农田水利工程关系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可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符合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尤其是要使农民意识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种生产性投入,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利用好“一事一议”的议事形式,来争取群众资金。同时要制定好政策,放开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权,引导企业、社会各界和农民投资,鼓励通过合营、独资、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办水利工程。这样就拓展了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来源。
2、趋利避害抓管理。在农田水利项目的经营管理问题上,可以通过深化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和产权改革来解决。农田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权可以按照“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放开。也可以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放开工程的建设权。同时要明确水利工程的所有权。这样经营管理权也就搞活了,农田水利工程的经营管理工作才能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正常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是为农业服务的基础性建设,在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中必然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适应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要求,及时地分析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给农田水利工作带来的影响,探讨并适用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思路,趋利避害,把新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搞好。
3、强化组织抓引导。在针对农田水利建设在组织上的问题上,要强调发挥政府的职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群众参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的工程。各级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同时要改变过去的指令性干预方式,强调对农民的指导和引导方式。在各村、乡、镇的协作办水利的问题上,政府要出面组织和协调各个村、乡、镇的合作,指导村与村自愿结合协作,排定好实施的先后顺序。对于这种跨流域的水利工程,要先由政府水利部门作好规划,制订规划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个中心,注意解决好当地农业生产和增收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规划,然后将规划交由当地村民大会讨论。讨论通过该规划后,还应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