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7期   作者:艾登
[导读] 观察儿科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阿奇霉素药物的不良反应。
        艾登
        陕西省交通医院,陕西 西安 710068
        【摘要】目的:观察儿科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阿奇霉素药物的不良反应。方法:从本院儿科科室中选择100例患儿进行研究,接诊时间:2019年3月-2021年3月,所有患儿均实施阿奇霉素药物进行治疗,且均产生了不良反应,分析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经分析统计可以得知,年龄分布在3周岁至12周岁之间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其于所有发生不良反应患儿之中的占比高达75.00%;不良反应种类统计可知,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于所有不良反应种类之中占比为50.67%。结论:儿科使用阿奇霉素药品时需提高药物风险监测力度,以减少不良反应情况的出现频率。
        【关键词】不良反应;儿科;阿奇霉素
        大环内酯类的抗菌药物种类较多,而阿奇霉素是临床使用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之一,具有生物利用度高、抗菌谱广的优势,于细菌转肽方面起到较强抑制作用,进而达到抗菌效果,可以发挥优异的抗感染疗效,能够提高疾病症状的改善速率,以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1]。儿科于临床治疗中的使用频率较高,均取得了良好疗效,但随着此药物于儿科中使用率的升高,不良反应情况的出现次数逐渐增多。本文选择100例接诊时间为2019年3月-2021年3月的儿科患儿为对象,针对儿科使用阿奇霉素时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100例本院儿科患儿为观察对象,接诊时间即2019年3月-2021年3月,其内含有60例男患儿和40例女患儿,年龄最大为15周岁,最小为1周岁,年龄均值(8.22±2.47)周岁;疾病类型:26例为慢性支气管炎、24例为急性咽喉炎、16例为扁桃体炎、25例为中耳炎、9例为鼻窦炎。
1.2方法
        分析患儿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不良反应种类等。
1.3观察指标
        (1)统计患儿的基本信息。
        (2)统计不良反应种类。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分析数据均收录于SPSS18.0系统进行统计,由(±s)、(n%)体现计量数据和计数数据,t值、X2值进行核查,差异显著,P<0.05时,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基本信息统计
        统计可知,年满3周岁,低于12周岁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于所有患儿中占比为75.00%,详情可见表1内容。

3讨论
        阿奇霉素对细菌蛋白质的生成有抑制作用,能够抑制细菌的活性,对革兰阴性菌、衣原体等病原体均有较强疗效[2]。于慢性支气管炎、中耳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等疾病方面均有良好效果。儿科科室接待的患儿中多为细菌感染类疾病,应用阿奇霉素药物进行治疗可以发挥优异疗效,疾病病情均可得到有效缓解;然而,使用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相对较高。
        针对消化系统方面的不良反应,多体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及腹泻等,此时应立即暂停给药,待不良反应情况得到缓解之后,可继续为患者提供药物疗法,但需将给药速率调整至最低,若不良反应情况较重时,需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对症处置[3]。若患儿出现皮肤方面的不良反应,如皮疹、瘙痒等症状,多数患儿会出现抓挠行为,此时,需暂停给药,而后给予患儿实施脱敏处置,通常情况,皮疹持续3天至5天时,可自动消失。若患儿的不良反应为全身性损伤,如出现高热现象,患儿多出现情绪烦躁、哭闹、面色泛红等症状,需暂停给药,并仔细观察患儿的体征表现,一旦出现异常现象,需立即给予合理处置。
        经过此次研究分析可以知晓,位于3周岁至-12周岁的患儿较易诱发不良反应,占比为50.67%;据观察可知,大部分不良反应发生于消化系统、皮肤方面,占比高达50.67%和26.67%。因而,儿科医师使用阿奇霉素药物进行治疗时,应对患儿用药后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控,若出现不良反应,需给予对症处置。
        综上所述,儿科医师应在使用阿奇霉素药物之前,对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包括患儿身体素质、年龄等,并在患儿服用药物之后,密切注意患儿的生命体征,一旦产生不良反应,需立即针对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措施,以确保患儿的身体健康,降低治疗风险性。
【参考文献】
[1]王帅. 探究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J]. 临床研究,2020,28(2):42-43.
[2]黄贤辉. 探讨阿奇霉素不同给药途径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0):86.
[3]刘加荣,何勇. 阿奇霉素不同途径给药对儿科患者抗感染治疗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的影响效果分析[J]. 饮食保健,2020,7(9):50-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