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2期   作者:刘绿荣 熊晓芬
[导读]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与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变化之间的相关性
        刘绿荣  熊晓芬
        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心胸外科 福建龙岩 364000
 
        摘要:目的:探究气候变化与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制定针对性的预防计划和方案,为急性主动脉夹层后续的治疗提供详细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以及同地区两家医院2010至2020年近10年来收治的476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分别对比不同季节和月份之间的发病例数差异,根据中国国家气象数据网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常规气象监测数据,即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风速、风向以及气压等常规数据资源,与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发病时间相对照,建立起相关性数据模型,评估气候变化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影响。结果:根据数据模型的建立结果可以得知,急性主动脉夹层多发生于冬季12月份至1月份,发病例数峰值最低集中于夏季的6月份至7月份,根据广义可加模型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降低以及平均气压的升高,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生率随之上升,而随着2min风速增加,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生例数降低。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生概率与季节变化有着明显的联系,气温降低以及平均气压的升高会使得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上升,而2min平均风速的增加以及气温的上升,则会使得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病例数降低,建议今后根据季节的变化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因素;气候变化;影响分析
        急性主动脉夹层是指患者的主动脉腔内的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主动脉壁的真假两腔分离状态。该疾病多发生于50至70岁的中老年男性群体,女性发病较少,主要病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结缔组织病、先天性心血管病以及外伤等,具体临床表现为疼痛、高血压、肾脏缺血、下肢缺血或者截瘫等神经症状,发病较急且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危害性过大,需要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因素进行准确的分析,尤其是气候变化因素对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影响进行探析,制定出针对性的预防方案。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以及同地区两家医院2010至2020年近10年来收治的476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排除了外伤因素的干扰,所有患者均为自发性夹层,且就诊时间距离发病在两周之内,属于急性主动脉夹层。其中男性患者398例,女性患者78例,年龄在37.64至74.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81岁。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从患者的住院记录、初步诊断结果,到主动脉CT血管造影影像结果,进行仔细的筛选和排查,然后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年龄、主动脉夹层分型、发病时间、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等信息内容进行整理归纳。
        1.2 气象资料
        本次研究中的气象资料数据均从中国气象数据网中获得,主要包括我院所处地区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常规气象数据,包括当地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风速、风向以及气压等常规数据,该地区属于北半球温带季风气候,四季特征分明,差异十分显著,年平均温度在3至13℃之间,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各项常规气候数据是由多个气象站收集整理后所得[1]。


        1.3 方法
        分别对比不同季节和月份之间的发病例数差异,根据中国国家气象数据网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常规气象监测数据,即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风速、风向以及气压等常规数据资源,与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发病时间相对照,建立起相关性数据模型,评估气候变化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气候变化因素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需要首先建立起完整的数据库,计算出收集到的月平均气候值,将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各项信息录入数据库中,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的分布观察,借助SAS8.0软件进行气候变化因素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影响。选择Spearman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强并与其他相关因素均纳入广义可加模型,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数据方差的计算和排序,进而得出气候变化对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影响。
        2.结果
        2.1 描述性统计
        本次研究中共包含了476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A型244例,所占比重为51.26%,B型222例,所占比例为48.74%;男性患者405例(85.08%),女性患者71例(14.92%),合并高血压患者370例(77.73%),糖尿病患者42例(8.82%),冠心病患者41例(8.61%)。根据数据库中的各项数据对比和统计分析可以得知,急性主动脉夹层多发生于冬季12月份至1月份,发病例数峰值最低集中于夏季的6月份至7月份。
        2.2 相关性分析
        通过建立广义可加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得知具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率较高,根据广义可加模型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降低以及平均气压的升高,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生率随之上升,而随着2min风速增加,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生例数降低[2]。
        3.讨论
        本次研究主要探析气候变化对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影响,回顾性分析我院以及同地区两家医院2010至2020年近10年来收治的476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分别对比不同季节和月份之间的发病例数差异,根据中国国家气象数据网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常规气象监测数据,即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风速、风向以及气压等常规数据资源,与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发病时间相对照,建立起相关性数据模型,评估气候变化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影响。本次研究所选择的患者病例均来源于北半球的温带季风气候区,该气候四季特征分明,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高温多雨,起风气候显著,且年平均温差较大,对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生有着显著的影响。
        此外,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生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和家族病史有着密切的联系,要避免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就需要患者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调整作息规律和饮食,保证营养的充足和科学的锻炼,降低温度剧烈变化对身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丘俊涛,于存涛,罗新锦,杨军,刘燊,姜文翔,张良.气候变化对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影响[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8.25(06):482-488.
[2]丘俊涛,张良,罗新锦,杨军,刘燊,姜文翔,于存涛.主动脉夹层的发生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18.56(01):74-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