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法则在园林植物设计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8/27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11期   作者:谭风云
[导读]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美、抽
        谭风云
        湖北城隆市政园林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湖北  荆州   434000
        摘要: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美、抽、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随着大众审美意识的提高,园林设计中的美学愈发受到设计师的重视,本文以园林植物作为切入点,从比例与尺度,统一与变化,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主从与重点,稳定与均衡的法则在园林植物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数据分析及举例讲解,期望本文能为植物设计师们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美学法则;园林植物设计;运用

        在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中所选择的植物群落,应当具有一定的规模和面积,并且需要通过一定的层次来展现出群落种类的组成,普遍采取的群落展现方式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通过这两种结构能够有效确保群落的稳定发育,而在进行植物群落营造的过程中,组合搭配不仅仅只有乔木、灌木、藤木、地被等形式,可以从自然界或城市中原有的植物群落中寻找生长健康并且稳定的植物群落组合,通过结合生态学和园林美学的相关理论营造出符合城市生态系统的人工植物群落。
        
        
        一个完美的植物景观,一方面要考虑各种植物间相互之间的搭配,包括植物品种的选择,植物树丛的组合,植物平面和立面的构图即树丛林冠线与林沿线的控制、树丛的色彩、季相及所需营造的园林意境:比如为了增加大草坪的趣味性,运用台地花园的处理手法,打造出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再如种植色彩极简景观提倡“少即是多”,追求极度简化。对于植物的色彩来说,应该以自然色为主,利用光线形成不同色彩区别,如亮面、阴影面,不同植物叶子质地、大小、机理呈现出不同的光影色彩。
        且需特别注意速生树种与其他树种搭配,不能出现种植初期植物层次明显,比例适当,经过时间的推移,速生树由于长势快而取代高层次乔木,破坏群落整体的层次关系,比例关系等。
        在园林设计手法的运用过程中,我们常常也会将美学法则如比例与尺度,统一与变化,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主从与重点,稳定与均衡法则等运用于园林植物设计中。
1比例与尺度
        比例与尺度的运用中,当观赏者距离一定时,不同的植物高度均会给观赏者带来不同的观赏感受,若观赏距离=植物高度-视高,也就是视角45°时,植物空间会让人产生局促感,同时,植物空间会给观赏者带来拥堵的感受;
        若2(植物高度-视高)<观赏距离<3(植物高度-视高),也就是视角介于18°-27°之间时,植物空间会让人产生隔离感或安全感,没有局促感,同时,这种尺度上的植物空间给观赏者带来的观赏体验是最佳的,在园林设计中普遍应用。


        同样,比例与尺度的概念在道路绿化中也有所体现,人们驾车在路上行驶的途中,往往能感受到某些路段强烈的围合感与方向指向性,有些路段给人感觉则相对敞开围合感较弱,道路路幅宽度,行道树高度,观赏者视线高度这些因素都会给驾车者带来不同视觉感受。以实际路段为例:高度为5m的染井吉野,在4m宽的双幅路上给车行观赏者的感受的空间是围合感较强的,而在6m宽的双幅路上道路空间却是相对敞开的。
        高度分别为10米、8米的水杉与广玉兰,分别栽植于宽6m与4m宽路段,3m宽路段的植物空间明显比6m宽路段的围合感更强,所以我们不难发现道路路幅宽度,行道树高度,观赏者视线高度存在如下关系:1.5当半幅路宽(W/2)+观赏者视线高度(h)>树高(H)时,道路绿化的植物空间围合感是相对较弱的;当2半幅路宽(W/2)+观赏者视线高度(h)=树高(H)时道路绿化的植物空间围合感有所增强,随着树高的继续增高,围合感愈发强烈。
2对比与调和
        对比与调和在园林植物设计中应用广泛,差异小的类同,组合在一起,容易协调,这类景物之间的关系便是调和关系,差异很大,组合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便是对比关系。比如在园林布局中常常用若干较小体量的物体来衬托一个较大体量的物体,以突出主体,强调重点。如颐和园的佛香阁与周围的廊,廊的规格小,显得佛香阁更高大,更突出。另外,颐和园后山,后湖北面的山比较平,在这个山上建有一个小庙,小庙的体量比一般的庙小得多,在不太远的万寿山上一望,庙小似乎山远,山远本来矮就不感觉低了。这种手法同样在植物种植中可以体现,若要突出某颗造型树种,不仅可以对其进行孤植,而且体量上要与周围临近树种拉开差距,距离上要与背景植物拉开差距,虚实关系上可根据落叶树种透光性好,而常绿树种相对密实进行搭配,明暗关系上可以根据叶面材质及颜色进行选择搭配,还可以通过形态、方位等多个方面与其他植物形成对比的关系,从而将其凸显。
3主从与重点
??在园林植物设计中,一般都应该考虑到一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主从关系,并且常常把这种关系加以强调,以取得显著的宾主分明井然有序的艺术效果。
??园林植物布局中的主体与从属体,一般都是由功能使用要求决定的,从平面布局上看,主要部分常成为植物景观的主要布局中心,次要部分成次要的布局中心,次要布局中心既有相对独立性,又要从属主要布局中心,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呼应。
        重点处理常用于园林植物景物的主体和主要部分,以使其更加突出。此外,它也可用于一些非主要部分,以加强其表现力,取得丰富变化的效果。因而重点处理也常是园林植物设计中有意识地从统一中求变化的手段。
4均衡与稳定
        地球具有引力,造园活动尤其是建筑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与重力作斗争的产物。在做斗争的过程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套与重力有联系的审美观念,也就是均衡与稳定。像山的上小下大、树的上细下粗四周平均分叉、人的左右对称。另外,建筑实践更证明了均衡与稳定的原则,并认为凡是符合于这样的原则,不仅在实际上是安全的,而且在感觉上也是舒服的;反之,如果违背这些原则,不仅在实际上不安全,而且在感觉上也不舒服。于是人们在植物设计时都力求符合于均衡与稳定的原则。
??以静态均衡来讲,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对称的形式;另一种是非对称的形式。对称的形式天然就是均衡的,加之它本身又体现出一种严格的制约关系,因而具有一种完整统一性,如市政道路植物设计。
        不对称形式的均衡虽然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不像对称形式那样明显、严格,但要保持均衡的本身也就是一种制约关系。而且与对称形式的均衡相比较,不对称形式的均衡显然要轻巧活泼得多。
    除静态均衡外,有很多现象是依靠运动来求得平衡的,例如旋转着的陀螺、展翅飞翔的小鸟、奔驰着的动物、行驶着的自行车等,就是属于这种形式的均衡,一旦运动终止,平衡的条件将随之消失,因而人们把这种形式的均衡称之为动态均衡。近现代植物设计师还往往用动态均衡的观点来考虑问题。
总结:结合上述分析,在开展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将园林植物设计与美学法则相结合是尤为重要的。园林植物设计不仅能满足城市绿化需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如果设计得当,也将成为改善城市面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因此,我们需要将园林植物设计结合美学的相关法则,通过科学的植被选择与搭配,遵守因地制宜的进行植物设计,从而合理利用园林设计的手段,展现出植物设计的美学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学峰, 张春萌, 陈长燕,等. 形式美学法则在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 山东林业科技, 2019, 049(001):72-74,77.
[2]杨国利. 绿色艺术·自然情趣——室内植物景观设计的应用探讨[J].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15(02):49-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