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冰冰/张红伟
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水文水资源局,山东 利津,257400
摘 要:通过对王营、石村(二)水文站周围的基本水准点和引据水准点以三等水准进行复测和校测,重新标定并定时校核此两座水文站周围水准点的准确高程、统一此两座水文站与上下游相关水文站的水位高程资料、进而消除水位高程资料不一致对防汛测报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对资料整编工作带来的困难,测线总长度超过 100km。
关键词:长距离;水准测量;研究
近年来出于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增加,东营市所属地区地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沉降。其中王营、石村(二)水文站也处于沉陷区内,据广饶县国土部门监测,该沉陷地区每年平均下沉0.072m。同时,两座水文站附近的基本水准点和国家水准点也受到影响,高程每年均有下降。因此,两座水文站附近的基本水准点高程需要重新标定并定期校测,而标定和校测目标水准点的高程,需要借助沉降区以外的国家水准点(I济博25基)。
1测量路线选择
测量路线为从国家一等水准点I济博25基经过石村水文站至王营水文站,其中第一段测量路线(I济博25甚至石村水文站)长度为74km,第二段测量路线(石村水文站至王营水文站)长度为23km,测线总长度97km。测量路线经过淄博市区、广饶县区、石村镇等,包含市区道路、乡村农田、桥梁河流等地形。
2准备阶段
根据本次测量工作的任务要求、时间要求、测量路程和工作难度,此阶段计划用时2-3 天。该阶段通过内业工作和实地考察,确定测量路线、测量方法和仪器准备,制定测量计划和分配任务。主要工作内容包含:借助地图考察测量工作所经过路线的地形地势,重点考察地形快速转变的位置和跨山、跨河、跨沟、跨铁路、跨高速公路等测量难点位置。对考察地图所确定的重点难点地形进行实地考察,分析水准仪测量的可操作性.水准仪操作困难时, 应分析采用全站仪替代进行测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必要时需考虑调整测量路线,避开造成测量困难的地形。参照地图和实地考察,安排测量人员和分配测量工作任务。准备测量工作所需仪器,调试和校测仪器。
3实施阶段
采用直线测量的形式,从国家一等水准点I济博25基先经过石村(二)水文站到达王营水文站,而后进行返程测量。
对普通城区、郊区和乡村地形,优先采用水准仪进行测量;当由于地形原因(如大型池塘、深坑)导致两站间距过大时,优先考虑避开该地形;当导致两站间距过大的地形无法避开时(如宽河),考虑采用全站仪替代水准仪进行辅助测量,当跨过特殊地形后,继续采用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遇到山区、湖泊等时,应对测量路线进行调整,避开此类难点地形。测量过程中随测随记,每单站测量完成后,当场检测测量和结果是否准确无误,测量误差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全部合格后迁移到下一站进行测量。应在全部测量完成之后对水准测量沿程各站高程数据进行汇总、检验往返不符值、计算目标水准点的实际高程。
4汇总阶段
外业测量完成后,测量工作转入汇总阶段。此阶段主要内容包括:对实测阶段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编汇总工作,复核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查阅目标水准点考证簿,了解目标水准点历年的沉降情况、检验测量结果的合理性。根据经修正的目标水准点高程,关联王营、石村
(二)水文站的水尺零点高程及历年水位资料,检查是否可以与上下游水文站水位资料相一致,进而验证测量结果的可信性。
5工作重点及解决方案
5.1测量路线制定
为保证测量路线的合理性,在测量工作的准备阶段应结合地图、地形图考察与实地考察,科学严谨合理地制定测量路线。测量路线应优先选择沿地形平缓地区;在市县区内优先选择沿公路测量,避免建筑物及植被对水准测量视线的阻挡;市郊和乡村地区优先沿公路测量,当公路测量路线过长时优先选择在硬土路、矮农作物农田中行进测量;跨河测量设站应在桥附近,以垂直于河流流向进行测量。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尽量以直线连接引据水准点和目标水文站(目标水准点),以缩短测量距离。
5.2保证测量精度
为保证此次测量工作的精度,测量人员应严格按照《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水文测量规范》、《水准仪操作规程》等规范规程执行测量任务。测量工作中,司镜和记载人员均为拥有多年水准测量经验的高级技师和专家担任。在测量工作中,随测、随记、随计算、随检查,出现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出现误差时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规程复测。
5.3复核和整编工作
为保证对数据资料的后期处理可靠可信,我单位将严格按照《水文资料整编规范》的相关要求进行测量数据资料的复核和整编工作,并安排项目主要负责人、高级技师及专家参与。在整编工作完成后及时交与甲方检查,对甲方可能提出的问题给出合理解答。
参考文献:
[1] 项鑫. 三角高程代替山区二等水准测量方法研究[D]. 湖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0.
[2] 成国辉,谭奇峰. GPS 长距离高程传递方法研究[J]. 城市勘测,2013(6):101-105. DOI:10.3969/j.issn.1672-8262.2013.06.031.
[3] 中国海域数字高程基准研究及应用[Z]. 武汉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