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春 周宏
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河北三河 065202
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铸魂定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要阵地,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具有一致性。在工匠精神视域下进行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创新主要从推进工匠精神,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标定位;改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计划和内容;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发展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上下功夫。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总书记同样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高职院校培养高技术人才提供了新的机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主要阵地,承载着为国家建设输送大批人才的重任。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助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一、推进“工匠精神”,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目标定位要结合职业院校的教学目的,以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而定,它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目标定位中,要更加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要结合实际,从实际出发,贴近生活实际、做到与时俱进,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需求。打破传统思想政治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应地把培养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定位。只有这样,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工匠精神的才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当然也就避免了课程目标定位的错位和缺失。学生就培养工匠精神对课程期望的主要统计(详见表1)。
切入工匠精神,传承工匠文化,培育工匠之人正是思政课程不可回避的话题。把工匠精神的培养和思政课程目标紧密结合融入,正是思政课程改革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而承担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重任的课程就是思政课,所以,我们有必要理直气壮的开好思政课,恰恰这又与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相一致。
在大学生思想政教育中渗入工匠精神的元素和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地去践行工匠精神,这更加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大国工匠的责任和使命,是未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摇篮。所以现阶段工匠精神的培育就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png)
二、推进“工匠精神”,改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计划和内容
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很少有学校将弘扬工匠精神的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之中。随着形势的发展,当前思政课的教育融入工匠精神就成为大势所趋,必须要完成的课时计划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设置教学计划,划分不同学时,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专题内容,保证完成教学计划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认识领会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进而把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变成自己日常行为的主要自觉行动。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职院校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人才方面,大到人才培养计划,小到课程目标设置都要渗透着工匠精神。 从立德树人的全局来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还需要其他学科的密切配合,每门课都具有思想育人的基本功能,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正如习近平所说,“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学生就培育工匠精神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定建设性的建议(详见表2)。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缺乏工匠精神的渗入,已不能适应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需要及时改进和创编新的教材。另外,市场上也鲜有与工匠精神直接相关高职教材或者与教材相关的课外读本。这是目前高职院校面对的现实困境,所以高职院校应加大投入,鼓励一线教师编写具有工匠精神系列的教材和教育读本,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和扩大教学资源,为学生树立自信奠定坚实基础。
三、推进“工匠精神”,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模式
新时代下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自媒体成了时代新宠。在自媒体时代,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也承载着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来源和渠道。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互联网智能化的信息时代,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成为检测教师和学生是否适应时代发展的试金石。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时,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和线上学习平台,打造精品微视频和短视频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打破过去传统教学方法,利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突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做到随时学习。当然这也对教师有新的要求,要适应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挑战,迎接新一轮的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尝试把课堂搬到企业实训基地,“走出去”身临其境感受大国工匠们的精神洗礼,也可以把大国工匠们“请进来”静静聆听大师们的谆谆教导。让这些天真无邪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工匠精神渗透到了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感受工匠精神带给他们最高的精神洗礼,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当前思政课面对着不可回避的话题,就是缺少实践教学。尤其职业类院校更加突出,一方面得不到重视,在课程设置中缺少实践教学的安排;另一个方面即使有的学校设置了实践教学的学时,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大都很难去落实,造成实践教学形同虚设,学生得不到相应的学习和锻炼。要实现在工匠精神视域下的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创新,不仅要了解学生的需求还要精心打造精品课堂,尤其体现在工匠精神方面的课堂,同时要结合工匠案例实施案例教学,现身说法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增加课堂效果、提升教学水平、塑造工匠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第二课堂或节假日,让学生走进企业中,参观工匠技术产品和成果,在参观和分享后对产品技术成果的好奇和自信,势必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充满豪情壮志。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演讲、展示有关工匠精神的相关案例成果,使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永不放弃的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和树立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思政课教学改革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革新是必然选择,利用OPMA教学模式实现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OPMA教学模式即:在教学目的上实现四个教学目标(Instruction Objectives):知识、能力、素质、行为;加强一个阵地建设(Position Contruction):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突出四种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专题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信息化教学,全方位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实施两种考核方式(Assessment Methods):过程性考核和社会实践考核。通过打造OPMA教学模式,推动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进而助推“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形成良好风气。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特别是高职院的思政课教师,要“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这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内生力量。所以,推进工匠精神,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推进工匠精神,培育工匠人才的重中之重。
打铁还须自身硬。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的学生,必然对教师队伍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思政课教师要克服长期形成的职业倦怠,提升思政课教师对职业的认同。 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用专业技能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使大学生这块“璞玉”最终变成“美玉”,这个过程就是精雕细琢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作用不可忽视。
要有深厚情怀。一位有情怀的思政课教师,必然会把个人和国家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专业和铸造人才工程结合起来,把忠诚和敬业结合起来。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工匠之魂,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兢兢业业的敬业态度,直接决定着职业院校能否培养出大国工匠的关键所在。教师应“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从思想行动上“立德”,从职业技能上“立匠”,为高职院校学生树立工匠精神,践行工匠之魂助力。在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
要有新的思维。“思想政治教育是启迪思想、开阔视野、开发心智、塑造灵魂的创造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思政课教师要以润物细无声的耐心让学生领悟大国担当中的青年责任和担当。从经典理论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从世事变迁和守正创新中悟出时代发展的脉络和轨迹。思政课教师必须以这种匠人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历史传承,让这种精神能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要有高的人格。“正人者先正己”,“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担负培根铸魂的使命,此课程“要靠真理征服人心,要靠教师的人格魅力感召人心,触及灵魂”。思政课教师在这个过程,就必须“以德立身”,用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以“筑梦”工程使广大高职院校学子,播种远大理想信念、夯实坚定信仰,在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
结语:
高职院校不但承担着培养国家技能人才的重任,还应该教会学生生存的技能,锤炼学生人品,提升道德信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主动担负起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重任,努力创新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让广大青年能够在“拔节孕穗”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做到“两个维护”、勇于担当作为,“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政治责任,保持政治定力,把准政治方向,提高政治能力,增强斗争精神”,努力成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引领者、实践者、推动者,努力成为祖国伟大复兴的贡献者、参与者和见证者。
本论文为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8-013
作者介绍:
王运春,男,讲师,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
周宏,男,教授,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经济理论即经济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