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七星中心小学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桥埭路北 314002
摘要
小学低段学生虽然初步学习了拼音和识字,但是由于他们识字不多,阅读能力有限,面对数学中的练习题,很多学生只能完成最基础的训练,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在阅读环节的练习上面失分较多。分析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读题技巧,从而导致其不能快速、准确地把握解题方法。文章针对该种现象,根据小学低段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年龄特点,提出了小学低段数学阅读内容的“三读”技法:粗读、细读、精读。让小学低段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按程序进行学习。通过该种读题方法的实施,有力提升了小学低段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段;数学;阅读;三读
做为小学低段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都特别重视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因为,要想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我们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小学低段学生的基础知识、心理和思维发展水平,通过科学有效地“三读”教学策略的实施,引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建构,最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本人通过多年小学低段数学教学,在通过“三读”策略培养低段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再此拿出来与各位同仁一起分享,真心希望能够对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工作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最新人教版的小学一、二年级数学阅读内容归纳
1、语言文字类
第1册:第二单元“位置”的练习中,所有练习都是看图说位置的练习,这些都属于语言文字问题;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练习四全部;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练习十八的部分练习题;在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的“做一做”模块。
第2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的“做一做”第1题,练习一和练习十一的部分练习;练习十二的第7题;第五单元“简单的计算”模块的“做一做”第2题;练习十三的第5题;练习十五的第3题和第4题;练习十六的第3题、第4题和第7题;练习十七的第3题和第7题;练习十八的第9题和第10题;练习十九的第4题。
第3册:练习二的第11题;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12题;练习四的第3题;练习六的第1题、第2题、第4题、第6题和第8题;第二单元的“整理和复习”环节的思考题;练习七的第4和第5题;练习八的第13题和第14题;练习十四的大部分练习题;练习十五的第3、4两题;练习十九的第3、第4题和第12题;练习二十五的第3题。
第4册:练习五的第1、第2、第3、第5题;练习六的第2、第3和第4题;练习九的第9题;练习十的第3题和第4题;练习十一的第13题;练习十二的第2、第3和第4题;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三模块的“做一做”环节;练习十五的第1、第2、第6和第11题;练习十九的第2、第3、第6题;练习二十一的第3题;练习二十二的第8题。
2、符号类
第1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练习三”的第1题,第5题,在“第几”模块中的“做一做”;在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中的部分练习,练习十三的第11题;练习十七的部分练习题。
第2册:第一单元的练习一的部分练习;第二单元的“练习三”部分练习;在“十几减5、4、3、2”模块中的“做一做”;第二单元的“整理和复习”;第四单元的“数的顺序比较大小”知识模块的“做一做”环节;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中的“做一做”大部分练习题;练习十三的第8题;第六单元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大部分内容;练习二十的大部分练习题;练习二十一的第17题、第18题。
第3册:练习一的第4题、第10题;练习二的第8题;练习六的第7题;练习九的第2题、第8题;练习十六的第4题。
第4册:第二单元的“平均分”模块的“做一做”环节的第1题;练习二的大部分练习题;练习七的第14题;练习九的第8题;练习十一的第5题;练习十四的第11题;练习二十的第6题;练习二十一的第7题。
3.图式类
第1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比多少”、“做一做”,练习三中的“数一数、比一比”、“涂一涂、比一比”、“涂一涂、数一数”;在“分与合”的知识模块中的“做一做”;在“加法”和“减法”的“做一做”;练习五的全部、练习六、“整理和复习”和练习七中的部分练习;第五单元的“涂一涂,填一填”、“摆一摆、填一填”和“做一做”;练习八的“做一做”、练习十、练习十一和练习十二的部分练习题,练习十三的第10题,练习十四的第2题和练习十六的第3题;在“加减混合”模块全是图式类,在“整理和复习”模块;第八单元的“做一做”模块、练习二十、练习二十一、练习二十二和练习二十三的部分练习。
第2册,练习一的部分练习,第二单元的“十几减九”模块的“做一做”;练习二的部分练习;在“十几减8、7、6”的模块中的“做一做”环节;练习三、练习四、练习五、练习六和练习十一的部分练习;第六单元的“做一做”环节和“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模块的部分内容。
第3册:练习四的第5题、第6题、第7题和第13题;练习七的第9题;练习十一的第4题;练习十三的第4题;练习十九的第1题;练习二十的第7、第8题;练习二十五的第8题。
第4册:练习三的大部分练习;练习四的第2、第5和第9题;练习5的第8题;练习十一的第6题;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一模块的“做一做”环节;练习十五的第10题;练习二十二的第16题。
4.表格类
第1册:练习十三的第3题,在第六单元“做一做”模块中的第3题;在第九单元“总复习”的第2题。
第2册:第三单元“分类和整理”的大部分环节都涉及到表格问题;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中的“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部分内容;练习九中的部分练习;第八单元“总复习”的第1题;练习21的第13题和第14题。
第3册:练习二十一的第4题;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总复习的第2题。
第4册:练习四的第9题;练习五的第6题;练习八的第5题;练习十八的第4、第11题;练习二十一的第4、第5题。
二、“三读”概念阐述
小学低段数学阅读内容的“三读”即:粗读、细读和精读。所谓粗读,即在审题之初,从整体着眼,通读教材,初步了解知识的梗概,即知识的全貌,整体把握这段内容想要表达的是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在解决的过程中要用到哪些知识,从而引起学生的初步思考。所谓细读,即逐字逐句,认真仔细阅读文本内容,研究问题的题眼在哪里,所描述的内容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细读的过程中,要适时地鼓励学生,让学生读一句解释一句,能够针对题意提出不同的问题,教育学生在细读的过程中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学会做标记,当作后面听课或者小组讨论的重点研究内容。所谓精读,即通过粗读和精读带来的问题再一次贯通全文,进行第三次读题,从而促进学生精准把握句意,理清思维,把握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等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
三、 “三读”的学法指导策略
1.语言文字类的学法指导
语言文字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我们经常发现小学低段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会自言自语,其思想的形成、表达与交流是借助语言材料来实现的。我在日常教学中处理语言文字类的练习题时,采用三读策略,突出语言文字教学的规律。
粗读——提供感性形象,理解文字大意。语言文字类的练习题多以应用题形式出现,我指导学生粗读例题,熟悉大意;然后在细读,找出该题与所学知识的区别和联系;最后进行精读,根据提纲到教材中搜寻解法,并回答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一道应用题由条件和问题组成,除了最后一句带问号的以外,其它全部是条件,带问号的问句是问题,题目中有几个问号就有几个问题,在解题的时候,每一问都要考虑到,否则就会出现漏答的情况。
案例: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练习二的第11题
.png)
粗读:看题、观图,领略大意,找出已知条件:玩具飞机一架23元,玩具汽车一辆14元,玩具火箭一架27元。
细读:理解题中每句话的含义,理清问题意思“小华买一辆玩具汽车和一艘玩具火箭,一共要用多少钱?”同时进行联想,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搜寻解题方法:两个数的和。
精读:再一次读题,看有没有遗漏之处,确保万无一失。
2.符号类的学法指导
培养小学数学符号意识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之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让小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数学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级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小学生抽象思维”符号意识。该目标也为我们开展符号类问题的三读学法指明了方向。
案例: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练习三”的第6题:涂一涂、比一比。
.png)
粗读:整体浏览题目原文,大致知道题目的主要目的:会用“>”、“=”、“<”。
细读:再一次认真细致地审清题目中的案例“三角形和心形同样多”是如何涂、如何比较的,把握下面问题的具体要求“圆形比心形多”、“五边形比心形少”,学生读到此处,基本上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精读:再一次读题,针对题中的具体问题再仔细推敲,在第一个问题中“圆形比心形多”经过审题,由于心形图四个,圆形图最多就五个,所以只有一种情况,但在审第二个问题时,由于要求五边形比心形少,涂三个可以,涂两个也可以,涂一个还可以,所以最后一问有三种情况。这一步真正体现了精读在解决问题时的作用。
3.图式类的具体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包含了学生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成为数学问题,并做进一步的抽象化处理。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要求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为此教材中练习题中采用大量的图式问题。我们的学生在碰到问题时,想不到画一画图,或者画不了图,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缺乏画图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把立足点放在低段学生“图式法”解题能力的培养上面,在读题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三读策略,巧妙构建学生经验积累、思维方法训练、问题解决构想和思考辩证等环节的和谐统一,从而形成数学解题能力。
案例:二年级下册练习四的第5题
.png)
粗读:引领学生观察全图,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第一印象就是五个五个组成一组,在头脑里就会生成
细读:让学生理清“信息”和“问题”: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问题出现在哪里,问题就在哪里。
精读:挖掘图形的内涵和问题要求:五个人一组,总共四组,引发学生联想:第一个问题是乘法问题,那么该题是计算总人数的问题,所以第一问应该是5×4=20(人)。第二个和第三个都是除法问题,通过学生在新课中建立的“平均分”的概念,从而得出被除数是总数,除数如果是组数,结果应该是求每组的人数;除数如果是每组的人数,得到的商应该是组数。
这样,在通过三读策略这道问题的时候,在精读环节中,教师应该抓住乘法运算和除法运算的意义,即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回到问题的情境之中进行尝试和探索,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理解图意、收集和整理信息。
4.表格类的具体学法指导
从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问题的核心之一,而问题的表征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在小学数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表格类问题,通过表格的形式来表征问题。表格涉及的问题大多是新课中所学内容,然后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表达,该种办法是锻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引领学生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案例:二年级下册练习四的第9题
.png)
粗读:浏览表格,大致了解该题的是通过除法运算求商的问题。
细读:第一个横栏表示被除数,第二个横栏表示除数,第三个横栏表示商。
精读:调取大脑中的除法算式映像:被除数÷除数=商,通过该计算式和乘法口诀,学生就能够迅速准确地写出要求的商。
学生通过新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除法算式中哪些是被除数,哪些是除数,哪些是商,从而在大脑中建立除法算式的映像。在解决表格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与大脑中已存的映像建立联系,从而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数学阅读教学重在尊重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小学低段正是打基础、培养良好解题习惯的阶段,在该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学习特点,做到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才能有效开展三读教学指导活动。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读题的方法,快速找到已知条件、关键信息,然后再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才能快速准确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传冈.数学开放题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4.(2).
[2]周惜凤.浅议小学低年级绘本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J].教师,2015(33).
[3]戴再平等.开放题——数学教学的新模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邵光华,刘明海.数学语言及其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02).
[5]李星云.数学阅读—开启数学宝库的金钥匙[J].南教育.2007(7.8).
[6]许世红.罗华.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验[J].数学通报,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