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党史文化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构建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1期   作者:周紫薇
[导读] 党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实践的精神文化综合体,囊括历史、理论、物质以及精神文化。
        周紫薇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 广州市,510663
        [摘要] 党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实践的精神文化综合体,囊括历史、理论、物质以及精神文化。新时代,因具备思政信仰的导向价值、爱国主义的陶冶价值、道德情操的培养价值,党史文化可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然而,由于大学生对党史文化的认知存在偏颇、理想信念的时代价值挖掘较浅、二者融入机制较为生硬,以党史文化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仍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对此,高校应以党史文化认知扭转、认同提升、吸收强化为主旨,通过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坚守教育实践阵地、探索教育课堂渠道,构建以党史文化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
[关键词]党史文化;理想信念教育;精神文化综合体;实践阵地
[引言]
        对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国家层面给予了更高维度的解读。①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国家领导人明确指出,要开展以“中国梦”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引导大学生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同时,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新时期在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可以显著地看出,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中心环节,理想信念教育决定着国家未来走向,也对民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将这一理念深入到大学生教育过程中,极具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一进程中,由于我国具有较为丰富的党史文化,且其内涵深度极为深远,将其引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因此,本文以新时代党史文化为内容,探讨其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面临困境,最后提出对策建议,期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新时代党史文化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
        1.思政信仰的导向价值
        新时代党史文化厚植于中国共产党历史演进的各个阶段,充分列示了一种矢志不渝、不忘初心的崇高品质,可以为大学生群体带来更直观的导向价值。具体而言:一方面,凭借真实、感人、丰富的内容,党史文化能够引导大学生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即在真理中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道路。就当前而言,多数大学生生长在幸福年代,很少经历艰苦奋斗岁月及艰难抗争岁月。再加上网络信息的复杂性,这使他们信仰容易出现迷茫,不利于其坚守初心并抵制不良思潮。但是党史文化的导向价值,可以解决大学生思政信仰的迷茫,并将其思想意识扭转向正向。另一方面,党史文化可坚定大学生共产主义政治信仰,并不断追求正向发展的价值追求,并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国家新发展时期,大学生承担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在了解国家党建历史文化来龙去脉的情形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大学生需要依靠党史文化,深层次理解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以之为价值导向,增强自身使命意识。
        2.爱国主义的陶冶价值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独立自主,并逐步向富强文明进程迈进。在这一过程中,党史文化起到关键作用。例如,井冈山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红色基因的党史文化,都是中国国产党在风雨征程中孕育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为陶冶大学生爱国情怀,树立伟大理想信念奠定了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不仅如此,类似于钱学森、黄旭华、袁隆平等赤诚报国的科学家,以及王进喜、黄大发等筚路蓝缕的奋斗家,都成为党史文化的重要材料来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构建提供了充足路径。通过一个个党史文化教育,大学生能够深刻认识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易,进而激发自身爱国主义意识。
        3.道德情操的培养价值
        新时代下,党史文化内容更加丰富,既有革命先辈崇高的道德规范,也有前辈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通过党史文化,大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奋斗、忠诚、拼搏等伟大的道德情操,而且在认可这种文化的同时,也能接受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学习。党史文化中蕴藏丰富的道德情操的教育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情操培养教育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矿。高校在思政课程中融入党史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文化,从而引导大学生梳理科学的历史观,并从中汲取有正能量的道德情操教育的营养。实际上,党史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相通之处,这种相通正是体现在道德教化方面。近年来,一件件让人触目惊心的大学生恶性案件,正体现了大学生道德情操的缺失,也正因道德素养无法提升,更需要借助党史文化来对大学生道德素养进行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可从中明晰道德情操的重要性,且以先辈为榜样不断学习,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跟上时代发展。由此来看,新时代以党史文化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和社会环境。
二、党史文化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
        1.大学生对党史文化的认知存在偏颇
        新时代,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大学生信息接收渠道日渐多元。在此背景下,众多大学生纷纷将关注中心聚焦于碎片化的时事热点、明星八卦以及时尚新闻领域,而对于党史文化资源则知之甚少。时值建党百年华诞之际,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加强党史文化教育,以红色资源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然而,由于大学生对于党史文化的认知存在偏颇情况,其个人理想信念教育成效不明显。一方面,党史文化传播范围狭窄,致使大学生认知出现偏差。对于大学生而言,受传统“唯分数论”、“考证论”热潮影响,其多关注于理论知识与和实践领域的学习钻研,对于党史文化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之多数学校尚未设立党史文化专业课程,或将其设作选修课程。这无可避免为学生传达一项错误信号,即党史文化并非核心学习区域。受此影响,大学生对于党史文化的认知出现误差,致使其在学生中传播范围有限,不利于理想信念教育水平的强化。另一方面,党史文化传播深度浅薄,致使大学生认知出现断层。在党史文化教育中,多数学校仅在授课环节进行党史文化的理论宣讲,致使学生无法完全理解党史文化精神内涵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理想信念,对其吸收及利用程度有限。就新时代而言,由于国内外新潮文化冲击,大学生群体思想意识出现断层,在不能真正领悟党史文化重要性的情况下,无法切实将其转化为自身文化自信与理念信仰,致使个人理想信念教育进程受阻。
        2.党史文化中理想信念的时代价值挖掘较浅
        时代处于持续更新和发展的一个过程中,任何事物与时代进步挂钩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对于党史文化内容而言,主要源自战争年代及艰苦建设时期。再加上部分高校仅将党史文化宣传停留在浅层宣传上,并未深入挖掘党史文化中理想信念的时代价值,这使得大学生虽然能够了解部分党史文化,很难深度知悉其中的历史价值。这种情况下,高校虽然加重了党史文化学习在整体教育领域的比重,但并未重视其对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价值,也未进行深层次挖掘。因而可以说,大学生很难将党史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联系。另外,虽然高校设立部分红色资源网站,内含丰富的党史文化,但这些内容仅仅涉及图片展示、文字说明,视频介绍,缺乏足够的互动。这使得大学生无法在线了解党史文化的具体内容,也就难以增加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深入了解的内容。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并未发挥充分的作用。


        3.党史文化与理想信念的融入机制较为生硬
        可以说,党史文化具有极为丰富的道德教育意义,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有鉴于历史跨度长、地域覆盖广等特征,党史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融合机制存在一定差异,二者并未形成融洽的融入。在此情形下,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无法应对各类思想文化潮流,容易不加甄别地接受各类文化,面临理想信念不坚定的考验。同时,由于高校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吸引力不足,使得党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融入机制较为生硬,二者的对接错位。另外,由于党史文化教育资源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并未有效融合,制约党史文化的教育价值的发挥。不仅如此,高校思政教育缺乏对当地党史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尚未形成系统理想信念教育课程。在培训方法上,对于如何讲好党史故事、激活红色文化记忆、体验红色历史征程、传承红色精神根植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深处,高校还缺乏明确的思路。这严重制约了党史文化作用的发挥。
三、构建新时代党史文化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1.加强教育资源建设,扭转学生对党史文化的认知
        针对当前时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对于党史文化缺乏深刻理解问题,各大高校需紧握建党百年华诞契机,加强红色资源建设,扭转党史文化认知,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首先,以党史文化团建讲座扩展宣传广度。高校可充分发挥自身人脉优势,邀请各大知名党史研究学者、标杆人物以及红军老兵,开展以党史文化为主题的培训讲座。进一步而言,高校教师可充分利用团课、党课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旨开展多样化党史文化宣传讲座,以实际行动向学生传达党史文化学习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扭转学生认知缺陷。
        其次,以党史文化主题沙龙挖掘宣传深度。针对现有的党史文化宣传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问题,高校可开展以党史文化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主题沙龙活动。高校教师应组建知识渊博的导游团体,充分运用以党建历史基地、纪念馆、博物馆为主的红色资源,对历史演变进程进行生动讲解。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可培养自身对于历史的敬畏感、尊重感以及自豪感,加强其个人理想信念教育。
        再次,以党史文化咨询平台细化宣传精度。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由于虚拟世界“快餐式”文化、“丧”文化、“宅”文化、“洋”文化等错误文化侵蚀现象,其个人理想信念受到冲击。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可采用信息科技技术,适时推出党史文化咨询平台,以直接对话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个体一对一咨询服务。在针对性、隐秘性对话机制作用下,大学生可进行专业性思政学习,通过充分汲取党史文化中的精神内核强化自身理想信念。
        最后,以党史文化景观建筑提升宣传高度。高校可基于自身资金实力,立足地方红色资源,以党史文化为基础建造革命先烈雕塑及纪念碑。具体而言,高校可通过打造党史文化宣传走廊、建设党史文化参观室等方式,图文结合营造党史文化学习氛围,为传承及弘扬中华精神奠定基础。这对于大学生而言,无疑是扭正其对于党史文化的错误认知、强化自身理想信念教育的必由之路。
        2.坚守教育实践阵地,提升学生对党史文化的认同
        对于大学生而言,教育实践活动是其吸收与应用自身所学知识的首要阵地。故而,高校必须坚守教育实践阵地,以红色情境渲染提升学生对党史文化的认同。某种意义而言,教育实践活动可依据实践场地不同划分为校内与校外两大类别。一方面,高校应坚守校内实践活动阵地,以盛大活动场面提升学生对于党史文化的认同度。高校应在校内组织开展以党史文化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并提前进行活动设计以及情境预设,以严谨态度充分考虑多方实践影响因素力求尽善尽美。具体而言,高校当发挥专业研究人员的人力资源优势,以详实讲解带领学生深入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建历史,充分感受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舍小为大的奉献精神,通过激发学生正能量思想促使其体悟到理想信念教育的“精气神”。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可于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等重大时间节点开展盛大的党史文化实践讲座,通过提升学生对于党史文化的认同感促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运行。
        另一方面,高校需坚守校外实践活动阵地,以庄严祭奠仪式提升学生对于党史文化的认可度。高校需在校外组织开展以党史文化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并提前进行时间规划以及强度设计,以认真原则充分考虑多种可能因素力求井然有序。实际而言,高校应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博物馆为主的红色资源作为课外实践教育的活动基地,以现场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党史文化教育,以中华传统精神内涵塑造新时代学生“三观”。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可于英烈故居、先烈纪念碑等重要红色课堂开展肃穆的党史文化祭奠仪式,通过提升学生对于党史文化认可度促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高效化运行。
        3.探索教育课堂渠道,强化学生对党史文化的吸收
        课堂作为大学生学习教育的基础教学渠道,也是学生接收培训知识、转化实践经验、共享理论成果的基本场所,更是人类认知、参与、改变世界的重要抓手。因此,传承党史文化精神、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是新时代高校教书育人应有之义。第一,丰富教育课堂教材内涵,加强学生对党史文化的共鸣。新时代,由于缺乏与革命时代人物事迹的情感共鸣,大学生较难与革命先烈实现跨时空“对话”。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学生在党史文化学习中教学体验感较弱,进而衍生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想,为其个人理想信念教育带来困扰。在此背景下,高校应充分结合社会发展趋势,以时代特征为基础对党史文化进行丰富与扩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加强大学生情感共鸣。第二,丰富教育课堂表现形态,加深学生对党史文化的领悟。受限于党史文化的抽象性特征,大学生对于党史文化的吸收程度有限。新时代,高校需摈弃传统平铺直叙式教学讲述理念,从红色资源的精神内容角度出发,以党史文化特质、影响价值、驱动效应等特征对其意识表现形态进行多方探索。进一步而言,高校可通过理论授课、情境教学式虚拟体验、案例讲解、场景重现、分组讨论等意识形态,将党史文化具象化以加强学生领悟能力。
结语
        综合来看,新时代环境下,党史文化对于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积极作用。这类作用主要体现在理想信念的导向价值、爱国主义的陶冶价值以及道德情操的培养价值三方面。但同样,由于各类不利因素影响,新时代高校在以党史文化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困境。面对此类困境,各高校需要认识到,党史文化在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径,从而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重要力量。此外,在通过党史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要不断给予大学生新体验、新感触,深层次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素养,沉淀深度的爱国情怀。作为指导老师,教师需要尽可能挖掘党史文化价值,将其呈现给学生,让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并继续弘扬党史文化,不负众望地完成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冯建军. 以理想信念教育铸就时代新人之魂[J].人民教育, 2018, 797(22):17-20.

作者简介:周紫薇(1982.8—),女,汉族,湖北荆州,硕士,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课题】
2021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党史学习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依托“党建+”的三维协同百年党史育人模式对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研究》(DSYJ1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