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国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石牌初级中学 366100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科技的持续发展,信息技术的出现,使教学形式及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巨大转变。特别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不仅能够通过视频及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地理教学的内容,同时也减轻学生学习地理的难度,从而提升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应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地理教学中,使其在教学中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前言: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摒弃原有的传统教学思想,侧重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弥补传统教育下理论知识为主的缺陷,以此提高教学水平,也增强学生对地理方面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让其对地理的学习感到有趣。因此,教师应对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有所正确认知,将信息技术科学合理融入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价值,进而使初中地理教学更具高效性。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在我国的科学技术领域当中,信息技术是一种能够将所有知识点综合在一起的现代化技术,倘若能将其运用在课堂上,就能快速提升整体的课堂效率。从目前地理教学应用过程来看,教师虽然对信息技术教学有大致了解,并应用于辅助教学。但地理教师因对信息技术认知程度不够,导致课堂教学中过度依赖于信息技术的使用,没有教学侧重点,会让学生忘记课堂学了什么,只能记住所播放的照片和视频。另外,部分地理教师本身就很排斥信息技术教学,更愿意运用自身的教学经验来开展教学活动,对信息技术设备使用不够熟练,在课堂上出现操作不当,而耽误课堂进度。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初中地理教学的开展,也没有实现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深刻意识到所存在的问题,从而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导课环节
课前导入环节是指教师在正式进行教学内容讲解之前,所进行的语言互动、内容展示等一切准备活动。从课堂教学角度来看,课前导入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去进行之后的知识学习。例如,传统课前导入,教师多以口头讲述为主,如“世界上最高的山是喜马拉雅山,海拔高度为8848米”等,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将信息传递给学生,但在学生兴趣激发效果方面并不理想。为了更好的发挥出课前导入的作用,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对其予以优化,并运用事先准备好的视频资料,在课前导入环节为学生展示出“世界上的十大高山”,视频从第十位开始,学生可以看到“安纳普尔那峰”的外形,已经对其进行的8091米的海拔标高,之后是第九位……最终出现“珠穆拉玛峰”,海拔标高8848米。在视频的最后,十座高山会全部呈现出来实现高度对比,课堂导入视频就此完结。在此种课前导入模式下,学生可以在新颖且具有趣味性的方式下了解“世界十大高山”的知识点,同时还可以在视频的展示下更为直观、具体的看到这些山峰的高度差异,这可以提升学生认知效果,并将其课堂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进而使学生以最饱满状态投入接下来的学习当中。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从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状态来看,做好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至关重要。因为此环节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效果,所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为了保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效性,教师要做好应用时机把握,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在知识学习的重要帮手,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地形和地势”相关内容时,虽然地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地形和地势的特点,但对于一些空间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还是会遇到理解困难等问题。在该种情况下,教师选择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辅助,可以让学生以最直观的方式去进行各种地形、地势的观察,了解什么是盆地、丘陵是什么样,这让学生很便捷和高效的完成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他们对知识的记忆效果,也会因为信息技术的辅助而变得更强。又如,在学习《自然灾害》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为全面的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破坏力以及灾害表现等,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关于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视频。这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还提升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强化记忆,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训练环节
课堂训练是教师考察学生学习效果,专门在课堂上设计的探究学习环节,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课堂训练环节,提升学生学习效果,这对初中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往课堂训练环节,教师多以习题问答的方式予以开展,不可否认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但这种记忆都是短时记忆,是机械性重复行为所取得的效果,学生并没有真正将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这对于学生的地理素养构建极为不利。为了提升课堂训练效果,实现对学生独立素养的有效构建,教师可以尝试应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些具有趣味的训练模式,展示一些新颖的训练素材,由此来完成对学生参与训练热情的激发,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例如,在完成“民族”相关学习内容后,教师课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训练阶段为学生设计了“抢答游戏”。游戏中,多媒体大屏上会随机出现某一个少数民族的元素,如服饰、食品、节日照片等,学生需要通过抢答的方式说出该元素对应哪个民族。为了突出游戏的竞技性,教师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其以小组为基准进行比赛,答对的小组加一分,答错的小组扣一分。在该种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在竞赛游戏的吸引下更为主动的去参与训练,同时还会加深对本课知识内容的记忆,课堂训练效果因此获得进步。
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改变初中地理课堂基础教学环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工作发展助力。为了保证信息技术的有效性应用,教师必须要做好地理知识、学习需求和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进而使教学成效及质量有所增进,为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后珠亮.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应用有效互动教学[J].试题与研究,2021(14):9-10.
[2]祝孝菊.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08):145-146.
[3]刘小刚,杨金霞.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应用对策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10):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