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
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
摘要:帮助小学高年级学生建立自我察觉意识。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提高对自我反思和对世界的认识,还能帮助学生综合全面发展。我们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自我察觉意识形成过程中呈现出自我认知有偏差,自我评价偏低、自我内在情绪体验较消极且隐秘、自我情绪行为的调控能力比较弱、情绪状态不稳定,意识波动比较大的特点。为此,我们提出了几点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察觉意识的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自我察觉意识 培养方式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察觉意识特点
1.自我认知有偏差,自我评价偏低。
对自我认识的偏差主要是与躯体外貌属性、智力和学校状况以及合群等几个方面挂钩的,学生对自我认识的偏差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理念也有很大关系。例如在现在提倡以瘦为美的社会观念的引导下,很多学生片面的追求瘦,而对比较肥胖的学生带有滤镜和偏见色彩,很多学生为了合群和迎合社会这种比较畸形的审美观念而片面的追求体重的减轻,会在内心产生自己很胖的认知偏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另外对自己评价偏低、不够自信也是学生在自我察觉意识形成过程中的显著特点,很多学生会盲目的崇拜偶像和明星,会产生对自己能力以及各方面评价的不满足,从而形成了自我认知有偏差自我评价偏低的特点。
2.自我内在情绪体验较消极且隐秘。
这是从学生对自己的接纳、满意、喜爱与否的一系列紧随自我认识出现的情绪情感来说的,有学者提出“小学生的自我体验是与自我认识保持一致发展的,小学生的身心正处在成长发展阶段,社会经验缺乏,看待人与事物的眼光还比较片面,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情绪,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波动比较大”。他们在自我体验层面上的表现状况是与自己的朋友和同学产生矛盾的时候,或者是成绩不好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不快乐;有些学生对现在的自己不满意,不喜欢现在的自己,特别是在学习和外貌两个方面。但是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并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很多学生都选择将这种情绪埋在自己的心里,从而在外在上看就体现出了自我内在情绪体验比较消极且隐秘的一面。
3.情绪状态不稳定,意识波动较大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处在心理和精神比较敏感的阶段,通常情绪波动比较大,老师、同学对自己的态度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并且情绪时好时坏反复无常,这些情绪通常会被学生自己隐藏起来,不轻易向其他人展现。例如,一个学生很容易在上课上受到夸奖而保持一天的愉快心情,同时这个学生也可能会因为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而默默伤心很久。再比如一个学生也很容易因为自己朋友或者是同学的一句话而胡思乱想,从而推断出很多非别人所表述的意思的含义,并将这些含义伤害于自己的身上,产生消极的情绪。这些都是学生情绪状态不稳定,意识波动比较大的表现。
二、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察觉意识的有效形式
(一)家庭角度分析
1.家长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察觉意识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步,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起点,也是学生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充分发挥父母在学生教育和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建立家庭教育促进学校教育的机制,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将家长的有效沟通和学生自我察觉意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自我察觉意识的发展。
2.家长要起到引导的角色。
相较于传统的家长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引导性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察觉意识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引导式的方式能够为孩子表达自我内心的感受和内心的世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从而让他们在表达的过程中更多的融入自己的思考。
3.保持和睦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
和睦有爱的家庭氛围和家庭环境不仅能够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也会在学生自我察觉意识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和睦有爱的家庭要比直径破碎的家庭更有利于培养表达欲望强烈、内心世界阳光、三观正确的孩子,而这几点也是与孩子的自我察觉意识挂钩的。
(二)社会角度分析
1.建立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平台。
促进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沟通,并且将自己内在的思想转化为外在的言语,也是自我察觉意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社会为学生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例如可以建立阅览室或者是可以交流的图书馆等等。
2.举行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这一项措施主要是基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角度提出来的,例如,可以举办读书分享会或者是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对某项主题或者是某本书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并且用系统性或框架性的内容,将自己所思考的内容转化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帮助孩子系统全面的认识世界、关注自己的内心,从而促进孩子自我察觉意识的形成。
(三)学校教育角度分析
1.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学校是孩子成长中除了家庭以外的另外一个重要基地,教师也是除了父母之外最重要的引导角色。教师的教学方法于父母的培养方法是不谋而合的,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学习和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在各方面的提升。
2.教师态度要亲切缓和。
针对孩子在这一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敏感、自卑的心理状态,我们提出了教师教学中的态度要亲切缓和的措施,只有平缓的态度才会让学生放下心中的戒备,孩子愿意主动的将自己内心所想和自己的感受向老师表达出来,并且在向老师表达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对孩子进行引导,从而促进自我察觉意识的发展。
3.建立引导式的授课模式。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的重要途径。因而要帮助教师建立引导师的授课模式,让孩子在课堂上进行思考,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有了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多的思考自己,思考社会以及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从而在思考中实现自我的成长和能力的提升。
(四)学生自身角度分析
1.关注、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自我察觉是指个人知道、了解、反省、思考自己在情绪、行为、想法、人际关系及个人特质等方面的状况、变化及发生的原因,其中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在自我察觉意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只有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且明确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会在自我察觉意识形成过程中确立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养成勤思考的习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学生养成勤思考的习惯,是帮助孩子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为学生提供一种看世界的角度和看待生活的过程,养成勤思考的习惯是对内心自我的审视和对世界的审视,在课上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课下教师可以和学生探讨关于生活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自我察觉意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楷瑞,《小学高年级生涯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F市为例》,辽宁师范大学,2020.06.01
【2】吴林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5.06.01
【3】刘培洁,《基于家庭系统理论——探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苏州大学,2019.04.01
【4】张明霞,《寄宿制小学生孤独感、自尊及生活满意度的特点及关系研究》,河北大学,2019.11.01
【5】娄娜,《团体辅导对小学生高年级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2017.05.01
【6】郭泽瑶,《小学高年级性教育的行动研究》,苏州大学,2017.05.01
【7】迟夏冰,《语文学科教育喜剧的文化体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20.04.13
【8】王佳,《中小学教师“社会——情绪能力”问卷编制与应用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