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青
临沂市水利工程保障中心, 山东 临沂 276002
摘 要:河堤护岸工程关系到国家对河流等水资源的控制,关系到两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建设高效的水利工程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十分重要。
关键词:水利工程;堤防护岸;施工技术
1 堤防施工填筑技术
1.1 合理选择土壤材料
在进行堤防工程施工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土壤材料给予科学、合理的选择,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堤防工程施工质量。在选择土壤材料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确保所选土壤材料满足抗渗设计要求,并结合工程特点“就近开采”,这样既可以确保土壤材料满足大坝抗渗要求,而且还可以为后续工程施工奠定良好基础;(2)在土壤材料选择过程中,合理控制土壤的含水量和土壤粒径(表1),因为其会直接决定土壤材料的性能。
表1土壤当量粒径表
1.2 清理堤基
在堤基开挖之前,需要做好淤泥、污水、杂草等清理工作,随后按照要求开展路堤清理施工,其主要涉及到堤身、压载基面与铺盖的清理。在清理堤基过程中,要确保能够彻底清理基础范围内的杂质,以确保后续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同时,在路堤边缘线清洁工作中,要确保其比基底清理宽50cm左右。在维修旧堤坝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加高加厚,这样可以确保施工安全。在堤基清理与一层填充结束后,要对其开展压实处理,从而有效提高土壤密度,并满足后续施工要求。
1.3 堤身填筑
在上述堤基清理和压实工作结束后,就可以进行第一层的填充施工,该过程一般采用了由低到高的填充顺序。如果铺砌区域较大时,最好选择分段铺设的填充方法,从而提高其填充效率。在固定点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最好控制浇筑速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堤身浇筑的质量,而且还可以确保堤坝整体性。同时,在堤身填筑过程中,要对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给予重视:(1)在对不均匀堤防保护地进行填充过程中,最好选择自基底到顶层逐层进行填充的方法;(2)在特定的填充工程中,要合理控制与其相应的横截面的斜率。严格意义上不得大于0.25。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对堤身坡度给予严格控制,以保证其满足施工要求。在特定填充施工中,一般会选择分段式结构进行施工,结合施工规定来合理控制分段的长度,一般要求大于100m,以此来使灌装效率得到有效提升;(3)对堤身填筑速度给予合理控制,避免过快灌装造成不同程度上的质量问题。在堤身填筑结束后,要给予整平处理,该过程可以借助联合控制的方式来避免出现边界沟,从而确保后续压实施工的顺利进行。
1.4 铺料施工
在铺料施工开始之前,要平整已夯实的堤坝表面,对土壤含水量给予严格控制,以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在材料选择方面,尽可能选择流平性较高、均匀的材料,在铺设之前需要开展试铺实验,以此来确定每层铺设的直径与厚度,同时按照要求做好材料分隔铺设措施,避免将黏土与砂砾等渗透性材料混合,并去除路堤土壤中的杂质。在进行铺料施工过程中,要保证砾石层铺设厚度低于30cm,而且要求在剧烈振动基础上给予研磨处理,加厚厚度要求小于60cm。在铺料施工过程中,最好在边缘外侧按照要求填充一定的多余部分,以满足施工设计要求。在铺料施工阶段,最好将人工施工与机械施工结合在一起,人工施工厚度一般为15cm,机械施工厚度一般为25cm。铺料施工最好与压实施工同步进行,以免因为含水量变化而诱发质量问题。
2 水利工程堤防护岸工程的关键技术
2.1 墙式护岸
墙式护岸技术被用于河道水流速度较快的水利工程中,沿河流堤岸设置墙式护岸结构,由于护岸结构被嵌入路堤护脚板中,使得墙体护岸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有效减小了河道水流冲刷力对护岸造成的侵蚀影响,取得理想的防水效果。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在水利工程堤防护岸工程中,常见墙式护岸结构形式为伏壁式、倾斜式、悬臂式、重力式等。此外,针对老旧的墙式护岸结构,考虑到此类护岸结构的功能性显著降低,在出现洪患水灾时易出现墙体渗漏管涌现象。因此,可采取防渗抗滑柱列桩墙技术,在墙式护岸周边挖设若干桩孔,在孔内打入直径在1m左右的钢筋混凝土圆柱桩和椭圆柱套桩,并浇筑混凝土将桩体搭接成墙,沿结构纵轴线在顶部设置钢筋混凝土连系梁与锚筋,将新建成防渗墙体与原有护岸结构契合成全新的防洪墙,以此来强化护岸结构的抗滑、抗倾稳定性能。
2.2 坝式护岸
坝式护岸是依托堤坝与滩岸修建的护岸坝体结构,通过改变河道水流方向,将河道水流引流至预定路线引流,确保堤坝边坡结构不会受到河道水流的直接冲刷,本质上属于间断性的护岸形式。与其他护岸形式相比,坝式护岸主要被用于河床开阔或河道水流流速较缓的水利工程中,常见结构形式为丁坝、丁顺坝、潜坝与顺坝四种。以丁坝护岸为例,护岸由五绞格网网箱结构所组成,使用具有良好耐磨损性能与较高强度的低碳高镀锌钢丝制成网箱,在箱体内部填充适当大小与质量的石料,将网箱固定在堤坝或滩岸中。
2.3 坡式护岸
坡式护岸是在水利工程坡脚与岸坡区域铺设防冲刷材料来建造坡式护岸结构,与其他堤防护岸结构形式相比,坡式护岸具有工艺简单、环境适应性强、不影响河床环境、抗冲击效果好等优势,当前主要被用于小型水利工程中。同时,在采取坡式护岸技术时,应强化护脚防腐性能,并在地面高程无法满足防浪要求的情况下于坡顶处额外设置防浪墙。此外,在应用传统的坡式护岸技术时,要求在干地条件下进行施工,需提前堤防护岸工程现场修筑围堰,致使工程造价成本提高,且护岸施工效率及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针对于此,可选择采取无围堰膜袋护坡水下施工技术,在护岸端部挖设一定深度的防滑槽,沿滩面向堤岸方向延伸弯折埋入膜袋,并在膜袋下方铺设土工布反滤层。随后,将相邻模袋紧密连接,向膜袋内充灌混凝土,使用砂土回填沟槽,即可开展护岸施工。
2.4 生态型护岸
生态型护岸作为一种全新的绿色施工技术,使用可降解材料制成垫子铺设在岸坡表面,或是直接铺设纤维织物。随后,在岸坡表面种植绿化植物,解决绿化植物生长问题与环境问题。如此,在一定时间后,可降解材料发生降解反应,使得岸坡植被根系与土质牢牢固结,发挥防御波浪、抵御水流侵蚀、维持岸线稳定的作用。与传统堤防护岸技术相比,生态型护岸具有施工成本低、环境效益强、工序简单等优势,既可以实现工程预期建设目标,还可以保存并增加生物多样性,为水生生物与两栖动物提供栖息空间。
2.5 抛石护岸
抛石护岸是自护脚至岸坡按特定顺序逐层抛填块石而修筑的护岸结构,主要被用作为堤防坡脚与护坡的基础防护,多用于水利堤防护岸抢修工程,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防护效果,减小河道水流对河岸与构筑物造成的冲刷作用。在应用此项技术时,应提前对工程场地进行全面勘察,掌握具体水位、水流冲刷速度等信息,以此来制定技术方案,明确抛石位置与块石大小等技术参数。
结束语
护岸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水利工程的质量。在水利工程的堤防护岸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和监督施工工作,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重视绿色施工管理理念的应用,以保证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余小明.水利工程中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6).
[2]胡传安,丁练军.试论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居舍,2017,(23).
[3]王立志.刍议水利工程中河道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