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歌曲在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四月10期   作者:蔡宇宁
[导读] “中国风”歌曲具有独有的魅力
        蔡宇宁
        福建省漳浦第一中学
        福建省漳州市     363200
        内容摘要:“中国风”歌曲具有独有的魅力,既有古典韵味又兼备时尚魅力,在青少年对的文化生活中颇具影响力,是高中古诗词教学中不容忽视的课程资源。本文将探讨“中国风”歌曲运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其不同的教学策略,通过探讨,发掘“中国风”歌曲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并辩证地分析“中国风”歌曲在实践过程中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风”歌曲  古诗词教学  运用
        “中国风”歌曲随着流行文化的传播,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有着重要影响。这不仅是歌星偶像引领作用的结果,更是“中国风”歌曲以其独有魅力感染的结果。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适时地引进一些课本以外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资源,能够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中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尤其是“中国风”歌曲,浅吟低唱、委婉细腻的唱腔配合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歌词,古色古香,韵味绵长,契合了高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利于古诗词教学的深入展开,也能进一步体现新课程教学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念,若将这一资源融入到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对课堂的学习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巨大的帮助。
一、“中国风”歌曲作为高中古诗词教学资源的价值
“中国风”,作为一种曲风或音乐流派,是在周杰伦的《东风破》之后才得到广泛认同的。民间音乐人黄晓亮在 2006 年对“中国风”下过这样的定义:“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在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1]《东风破》是现代流行乐纯粹中国风与古]典中国风的分水岭,因为它完全符合“三古三新”标准,奠定了中国风的基调,到此为止,中国风的曲风风格才基本成型。
        “中国风”歌曲体现了许多古诗词的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中国风”歌曲为我们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会被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所吸引,穿越回五千年前的中国,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第二,有助于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方文山曾说过:“古典诗词文章均以景入情,维持着一种距离的美感,比较不会是直截了当诉诸情绪的字眼。”[2]“中国风”歌曲特有的文白杂驳、含蓄优雅的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品味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理解、鉴赏能力也会得到涵泳。“中国风”歌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还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因此,“中国风”歌曲具有独特的语文教育功能,是不可多得的高中古诗词课程资源。
二、“中国风”歌曲中的古诗词元素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运用“中国风”歌曲的空间最为巨大。
1、“中国风”歌曲的歌词中大量借用或化用了古诗辞赋
根据古诗词的借用程度可以将其划分为纯古词“中国风”和半古词“中国风”歌曲。纯古词是指整首歌词挪用古诗词,只是用东方乐器加以谱曲,营造了古色古香的韵律氛围。如歌曲《月满西楼》借用了李清照《一剪梅》中的词句,歌曲《几多愁》借用了李煜《虞美人》中的词句以及歌曲《但愿人长久》借用了苏轼《水调歌头》中的词句作为歌词等。其次,化用古诗词的半古词“中国风”歌曲更为广泛,如李宇春的歌曲《蜀绣》、伊能静的歌曲《念奴娇》等。《蜀绣》里“看铁马踏冰河”化用陆游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万物为谁春”引自纳兰性德的词《画堂春》中“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而“红尘千帐灯,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是取自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一句;“雨纷纷,行人欲断魂”则是源自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在用“中国风”歌曲进行诗歌鉴赏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诗词典故和意象的积累。有学者曾谈到“‘中国风’流行歌词取材广泛,涉及多种多样的文学体裁。仅在《发如雪》中歌词就涉及佛经(《六祖坛经》偈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古代诗歌(《诗经》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典小说(《红楼梦》第九十一回宝玉与黛玉的对禅‘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唐宋诗词(李白《月下独酌》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秋浦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等。

”[3]    
2、“中国风”歌曲的歌词中大量使用了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中国风”歌曲中常见的意象有:柳、红豆、伊人、酒、烛火、琵琶等,都与诗歌的意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聆听“中国风”歌曲的同时,对歌词稍加赏析也定会加深其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和感悟,从而提高诗歌鉴赏的水平。例如金莎的《相思垢》中“欲除相思垢泪浣春袖;你送我的红豆原来会腐朽”,“红豆”点题显然是为了寄托相思之情。邓丽君的《在水一方》中“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的“佳人”与《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伊人”意象相近,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许嵩的《庐州月》中“三月一路烟霞莺飞草长,柳絮纷飞里看见了故乡”的意象“柳”表达了离愁之绪,这些意象与诗词中意象的含义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国风”歌曲的歌词中大量使用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以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用典、象征、顶真、对偶等,在“中国风”歌曲中常常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美化歌词,使得歌词充满活力,极具画面感。例如徐良的《那时雨》中“你像一场大雨,淋湿我的眼睛”和阿悄的《神武雨霖铃》中“细雨如织落阶前,有思意千般付筝弦”一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后弦的《昆明湖》中“云茶素眉等水来请,两毫春意透湖心”、许嵩的《南山忆》中“苔上雪告诉我,你没归来过”和南拳妈妈的《牡丹江》中“江边的小村庄午睡般安详”一句等,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再如许嵩的《半城烟沙》中“一将成,万骨枯,多少白发送走黑发”一句运用了象征的修辞手法,“金戈铁马”象征为国征战的将士,“白发”和“黑发”分别象征年轻人(子女)和老年人(父母),使得词句意味深长。
三、“中国风”歌曲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欣赏流行音乐对于中学生来说,本就是课外娱乐活动的方式之一,“中国风”歌曲也不例外,是其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部分学生在赏析歌曲的同时仅仅关注歌曲的外在审美性,如歌词的优美程度、曲调旋律的动听程度以及歌手的演唱功底、歌曲风格等,很少关注它背后的文学内涵,所以教师的引导教学格外重要。在具体做法上,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可以适当地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够接触到“中国风”歌曲。例如,可以利用广播播放“中国风”歌曲。教师还可以动员学生将“中国风”歌词制作成自己喜爱的黑板报,配上故事插图布置于教室墙壁、后黑板上,供学生相互指点欣赏,营造一种富有诗意的校园文化氛围。
其次,组织一些与“中国风”歌曲相关的课堂活动。例如就一首“中国风”歌曲,让学生寻找与之有关的诗词、典故、意象,并相互交流,或针对有争议的歌词进行辩论,还可以举办与“中国风”歌曲相关的演讲大赛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借用“中国风”歌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中国风”歌曲,导入新课。在讲授古诗词的课堂上,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播放化用古诗词的“中国风”歌曲,让学生在音乐旋律中学习诗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欲望,那么课堂效率就一定会提高。
四、辩证地分析“中国风”歌曲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影响
在将“中国风”歌曲运用于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它潜在的负面影响。如有的歌曲无病呻吟,仅以表现饱满的情感宣泄为目的,有的甚至满腹愁绪贯穿全曲,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有的“中国风”词作为了营造古韵氛围,仅仅将看似典故的辞藻进行随意堆砌或将毫不相关的古典意象点缀其中,表面看起来文采斐然,实则佶屈聱牙、不知所云。因此,教师在选定赏读内容时,要独具慧眼,除了关注歌词的词句、语法、写作技巧以外,还要关注其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要选取符合学生现阶段身心特点的充满正能量的歌曲。
语文教师在利用“中国风”歌曲这一新资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应对其语文教育价值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明确“中国风”歌曲在语文教学中只能起到辅助、补充作用。第二,趣味课堂是为教学效果服务的,切忌表面化、形式化。所以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关注这一资源的适用程度,有选择地纳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第三,在教法上不能人云亦云、生搬硬套,要有自己的创新。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效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力、教师教学的助力,从而充分发挥“中国风”歌曲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晓亮.我的中国风.
[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5bfba010003qk.html.
[2]方文山.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23.
[3] 木易.让“中国风”流行歌词走入中学语文教学.
[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5d8cb301019vfk.html.
[4]黄岱森.浅析流行歌曲对语文教学的影响[J].语文天地,2010,(09):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