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超
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 4101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数量激增,传统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弊端逐渐开始显现出来。以往大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方面受到限制,与同龄人相比缺乏一定主观意识。本文立足于高校教学模式发展现状,分析高职院校个性化发展教学模式开展的必要性,为高职院校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学改革提出相应参考。
关键词:个性化发展;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引言
大学生身处社会各个领域之中,能够适应当下时代的多样化发展,成为当代高职院校需要研究的问题。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还应拥有正确的人生发展观。伴随着学生课业阶段的不断推进,学生不得不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出规划,此时的学生主观意识占据非常大的因素,高校应当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当代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1.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要性
1.1符合当代学生发展特点
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非常强,可是从服从意识方面来看非常弱。结合他们的成长背景以及心理素质情况来看,与以往的大学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现代大学生个性特征也会非常明显,教师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也会明确感知到这一点,也由此感叹如何运用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以往的教学经验也过于落后。教师应当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所出现的问题[1]。
1.2当代学生自身发展需要
现代市场发展对专业化人才的素养提出一定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竞争意识,同时还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加强自我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够适应当代行业的发展趋势。我们所提出的个性化发展并非是任意发展,而是学生在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正确的意识和完善的人格保持优良的作风,做一个综合素质高且个性鲜明的专业人才。
1.3符合我国高校教改需要
目前,我国缺乏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教育部瞄准高职院校,致力培养出一批高水平且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根本途径就是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高职院校应当以包容的态度面对现代大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不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落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当代社会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2.高职院校个性化教学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2.1课程设计方面
个性化教学课程不仅包含专业基础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兼顾素质教育内容,学生在学习专业学科的基础上,兼顾职业素养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选择想要的学习课程,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设计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吻合的课程。另外,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因而忽视专业知识的教学,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与实际领域并不切合,没有任何社会价值。因此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需要尽量引导学生将个人兴趣爱好与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稳定学生个性化发展方向。
2.2教学内容方面
许多艺术类岗位对学生的专业有着一定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充分把握艺术类学科的教学内容,实现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高校在专业课程内容中适当引入人文素质教育,实现专业领域的个性化解决,更好的适应于未来社会经济环境。部门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学校需要适当增加实践内容板块,在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领域的的共同教学作用下,实现专业领域的学习[2]。
3.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3.1依照个性化发展理念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依照个性化发展理念,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对我国市场行业人才需求起到一定的环节作用。结合我国教改纲要我们能够明确了解到,当代教育部明确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将其贯彻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之中。构建网络化、个性化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当代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发展目标和必然发展趋势。因此,高职院校还需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模式进行不断探索和检验,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前提下,为适应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制定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快速实现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分类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3.2组建社团满足院校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学校社团逐渐需要依照以生为本的发展理念,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社团的教育功能,使社团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形成协同作用,发挥社团的第二课堂作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北京市求实职业血虚爱推进社团建设工作,通过由学生自主建立社团,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对高职院校社团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展示自我、加强交流、专业竞赛的平台,帮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提高自信心。高校让学生自主参与社团管理,有效提高学生自律意识、自主管理能力,同时通过打造社团品牌,向校内以及校外传播本校文化,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形成学校和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良性循环。为实现高职院校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社团前期针对专业集群人才需求调研,在调研报告的基础上有高校统一进行规划,最终确定社团的建设目标以及工作思路,进而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加深社团与社会之间的联系[3]。
3.3开设适宜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导师工作室
构建高职院校导师工作室,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工作室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选择导师工作室,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教科研工作之中,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首先,高职院校需要结合现有条件,充分利用院校资源建立不同方向的导师工作室,根据各个教师的专业特长吸纳更多的学生。导师也引荐学生参与到工作是当中,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进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第二,工作室应当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培养,挖掘学生的专业潜能,塑造学生个性化魅力,并且将其体现在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创作以及就业创业方面;第三,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学模式,导师工作室需要结合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以及个性化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项目研发,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第四,导师工作室通过优化现有多媒体教学资源,运用翻转课堂模式,帮助学生把握自己的学习进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将自己所遇到的难点进行记录,在老师的解答下笑话并巩固知识,实现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五,建立导师工作室考核机制,实施积分制管理,对获取相应专业教学科研成果的工作室予以奖励,成绩优异的导师工作室还可获得外出参观、考察的机会,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参与到教科研项目、校企合作项目之中,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的成效。
3.4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
传统高职院校教学不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未能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反馈,教师按照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进行授课,致使高职院校专业课堂并未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高职院校选择适宜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个人乃至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值得提倡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举措。首先,高职院校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出发,分析学生所存在的差异性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尽量最大化的体现适切性,包容每一位不同个性的学生;其次,调整高职院校课程标准,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且将学生进行分层教育,从而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是高职院校的个性化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对所有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全面推动高职院校展业课程改革,每个课程设置不同的层次,让每一位学生人都能够融入于教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最后,高职院校还可成立课程研究院,为拥有职业倾向或者是专业研究倾向的学生搭建更高的课程平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全面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许多高校开设科学实验班、人文实验班等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创新课程模式,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利用高职院校资源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程体验,延伸学生专业知识的探索,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结语
社会经济变革促使高职院校人才培育方式发生转变,高职院校需要时刻把握社会发展形式,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个性化发展教学模式,将个性化教育贯穿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过程之中,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专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许立茹.高校针对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探索[J].文教资料,2020(19):152-153.
[2]王恩伟.艺术类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实现路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4):42-43.
[3]骆明星,朱金艳.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研究——以景观设计课堂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9(05):95.
课题: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基于全人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高职“353”三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8C1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