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对子女成就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0期   作者:罗贞祥
[导读] 家庭因素对子女是否成才有着巨大的影响,往往经济因素、
        罗贞祥
        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  614300
        摘要:家庭因素对子女是否成才有着巨大的影响,往往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关系因素会影响每个子女的选择,从而导致走向不同的生活方向,本文认为,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的综合因素导致一个人是否成才,同时社会经历也是成才必不可少的一环。
        关键词:家庭背景;子女;成就
一、引言
        家庭,是个人人格发展的温床,也是个人成就的重要启蒙因素。世代相传的过程中,家庭扮演着连接社会的桥梁,而家庭背景(family background)也是解释个人成就的重要变量之一。
        现在中国社会处于巨大的转型期中,从农业社会一下进入了商业社会。而现在的中国对商业道德和商业伦理本身的认识又不完整,中国人在商业社会里坑蒙拐骗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小企业都陷入这样一个慌乱中间,而在这样一个慌乱中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近年来,“富二代”、“官二代”、“名二代”等词已家喻户晓,大家不由感叹,生活要美好真得靠“拼爹”,社会上普遍形成这样一种意识。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近几十年来,政府持续挹注大量的教育经费,国民教育水平亦随着教育之普及而有显著的提升。18-21岁人口的就学率在过去的20年中,有很大的增加,高等教育的就学率从00年开始,女性已经超过男性。这个变化趋势的高中背后是否隐含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模(patterns)的变化?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机会与教育成就之差距,是否随经济成长与教育扩展而缩减?
二、国中升高中职的背景及其重要性
        我国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其间,初中每年所有15岁的毕业生都面临着其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的选择,高中此一选择的重要性在于:直升高中、高中此选择对大部份青少年而言,高中将决定其日后是读高中、走高中升大学的升学路线,还是读高职、技术学院的升学路线,不读高中亦或提早进高中入劳动市场,高中此三条路线的互通性很弱。第二,高中受教育及受何种教育虽然高中是个人选择,高中然而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高中各人教育选择的结果往往受高中限于教育供给面的学校数及其招生人数。因此,在教育需求面(如:初中青少年高中个人及其家人对其升学的规划)与教育供给面高中(教育政策)的差距下,青少高中年由高中升高中职压力大,高中可想而知高中以下将前述二点详述之。
        我们以福建地区于2010年入学之初一新生所做的“青少年个人生活学业评量”高中长期追踪调查资料的第4年高中(初中毕业后1年)高中至第7年高中(高中职毕高中业后1年)高中落点资料,高中删除遗漏样本后,高中计算出进入高中职及中专学生,高中于高中国中毕业后第4年的各种升学路径或就业之比率,高中总样本数为1,024人。
        资料显示:高中毕业生中有0.74之比率进入普通大学,高中进入双一流大学的只有0.04,高中补习的却有0.11,高中出去工作者有0.02。高中高职生高中毕业后进入普通大学的只有0.04,高中进入科技大学、高中专科学校,高中以及高职还高中没毕业之比率高达0.51,高中而出去工作者有0.18。高中国中毕业后就进入就业市场者,高中有0.74比高中率持续在工作或待在家里,高中没有人进入普通大学,高中日后考入高中的有0.13。
三、家庭因素对子女成长分析
         (一)家庭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是各种社会资源中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资本形式,其他社会资源,如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都是以经济资本为基础的,它包含了我们平常所说的物质资本、自然资本、财务资本等。Bourdieu(1996)将经济资本界定为经济学的“实体资本”,是指个人的财富、物质资源及所拥有的生产工具,可以轻易地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资本。家庭财富或每月收入是经济资本最常见的形式,通常是指物质资源的部分,透过财富,父母能购买许多重要的教育资源,可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以利于学生学习。故由家庭财富可以决定儿童在家庭拥有学习资源的多寡,例如:书籍、计算机、家庭教师、夏令营、就读私立学校等,只有当家长拥有相当充足的经济资本时,才能为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为子女提供充分及优质的教育,使子女在各阶级的教育竞争中能脱颖而出。富裕的家庭因为拥有这些资源,所以可提升子女的学习成就;反之,缺乏经济资本的家庭则可能会限制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Orr,2003)。
         (二)家庭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是Bourdieu剖析最深刻、影响最深远的一项理论,Douglas(1982)认为,此一术语渊源于美国的人力资本(humancapital)概念,而Bourdieu将之扩展。Bourdieu(1986)对人力资本理论做了以下的批评:人力资本理论仅从金钱、投资和利润等纯经济的视野来解释教育行动,没有考虑到家庭传统、阶层差异、社会结构、学术制度、教育策略等社会因素与实践因素。从经济学的角度无可避免地会遗漏最隐蔽的、最具社会决定性的教育投资,即家庭所输送的文化资本。Bourdieu(1973)所指的文化资本是指上层阶级所具有的高层次文化活动,包括一些品味与行为,例如:喜好艺术和古典音乐、观赏歌剧、参观博物馆及阅读文学作品等,这些文化活动称之为形式文化(formal cultural),这类型的文化资本则称之为形式文化资本(formal cultural capital)。Bourdieu(1986)认为,文化资本主要是由三种形式所组成:身体化状态(embodied state)、客观化状态(objectified state)和制度化形式(institutionalized form)。
        其中,身体化状态或称为具体化形式,亦即存在精神和身体上的禀性形式(disposition of the mind and body),是与个人身体直接关联的文化资本;客观化状态是指以物质的客观和媒体(material objects and media)表现出来的文化商品形式,例如:图书、绘画、纪念物、工具等;制度化形式是指由合法化的制度所确认的文化资本,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透过文凭、毕业证书等学术资格来确认。故Bourdieu所主张的文化资本的内涵,包含了个人的教育、学历、资格、品格、惯习及文化财等。
         (三)家庭社会资本
        Bourdieu(1986)所指的社会资本是由社会关系所构成,个人或群体因有相对稳定且一定程度上的制度化互动关系网络,逐渐累积而形成的资源总和,所以社会资本就是指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是一种制度化的网络关系,不是靠亲戚或血缘关系建立的,是存在特定的工作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之中,这种资本可以转换成社会上有价值的资源和机会,例如:感情的支持、合法的机构角色、特别的信息、社会流动的机会。将社会资本的理论应用到家庭社会网络的分析,即构成家庭社会资本,故透过家庭网络关系的人际互动所产生可能运用或实际运用的资源,即称为家庭社会资本。家庭社会资本的运作,大部分是为了要支持家庭里的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家庭组织如果缺乏社会资本的支持,在成员人力及文化资本的发展过程中将达不到所欲达到的目标。

Coleman也提到,家庭里的社会资本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假如家庭关系不佳,父母的人力资本对子女的教育成长是没有用的,家庭缺乏较强的关系会导致子女投入同侪的怀抱,子女就无法从父母的人力资本得到利益。
        自改革开放以来,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近几年,家庭的贫富差距逐渐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古代,很多著名人物小时候都家境贫寒,难以步入学堂读书,但是他们以超强毅力坚持了下来,最终取得成绩,正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真实写照。所以说,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家庭收入背景没有直接关系,只是间接地起到影响。家庭收入高的家庭在满足日常基本需求之后会转向孩子投资,如报业余辅导班、兴趣班、旅游等,有过这些经历的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生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因“见多识广”,在学习方面会有很大的帮助,很容易触类旁通,并且有过这些经历的学生会逐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而一些收入不高的家庭,是很少有这些支出的,所以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一些开阔视野的机会,只能在家自己默默学习,以期有一天自己可以走出家门。
        在时代进步的大潮中,小学生的成长发展依然是重中之重,虽然因各个家庭不同方面的差异,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是在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之下会逐渐有所好转。
         四、结论
        文章分析了家庭背景的三种因素:经济、文化、社会关系,初步认为是三种因素的结合影响个人成就。但是,往往经济条件好,文化条件优质、社会关系发达的家庭,会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培养小孩。同时,子女的成才率不仅仅是这三种要素决定,是多方面要素的综合影响。
        但是也存在,父母的教育程度是影响子女教育成就的最重要因素,父母亲的教育程度愈高,子女所能接受教育的机会愈高,但是其效果随着经济发展与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递减。家庭背景对于子女教育成就影响的动态演进,也不迄讨论,骆明庆(2000)、曾天韵(2000)都获得一致的发现,出生年次越晚者,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愈高,而家庭所得和教育补助的影响则随着经济成长而式微;过去的效果都大于晚近,显示经济发展的过程,家庭背景的影响逐渐减弱。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总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会发现歌唱家的孩子音乐差不了,美术老师的孩子会画画。说是遗传。其实是生活潜移默化的熏陶。父母文化程度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更优越一些。优秀的父母同样对孩子也有优越感,更自信。在班级总会发现父母工作好,教育程度高的孩子在提起父母的时候都有天生的优越感。反之提起父母工作时不太自信。
        参考文献
        [1]安威峰. 内外驱力对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D].河北大学,2020.
        [2]雷子昊. 文化再生产的家庭机制[D].南京师范大学,2020.
        [3]刘杨霞. 家庭因素对初中生英语成绩的影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4]纪志耿.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7(05).345.
        [5]李赛琦. 新疆维吾尔族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
        [6]王柳. 滇西南多民族地区女童家庭因素对其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D].云南大学,2012.
        [7]康元艺. 地震对灾区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和学习动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2.
        [8]赵红霞. 影响初中生学业成绩差异的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本科毕业论文

                          
                          
                          
          作者:                          

          年级:                                          

          专业:                          

          日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