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活动”提升中学生地理实践力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第10期   作者:黄慧
[导读] 地理实践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平时的日积月累中逐渐提高
        黄慧
        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九中学     831400
        摘要:地理实践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平时的日积月累中逐渐提高,用地理学习的方法反复实践,让地理学习的情感不断升华。地理实践力具有长效性,能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地理实践力是地理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特有的学习方式,是对学生行动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全面检验和培养。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实践力、能力培养
一、地理核心素养之—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在运用地图工具、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地理观察和测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生活中定位和出行等活动中实践能力与品质的综合表现。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特有的学习方式。我们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状况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体现。地理实践力具有综合性,是学生人地协调观与综合思维能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综合体现,也是对学生行动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全面检验和培养。
        地理实践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特定的情境和需要中生成,同时也是地理知识的不断积累、地理能力的逐渐提高、地理学习方法的反复实践、地理学习情感的不断累积和升华的过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它才能得以提高。
        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在原有的地理知识经验和地理情感的基础上生成的稳定、长久的地理品格,因此地理实践力具有长效性,能够对个体的未来生活产生持续的影响。
二、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师—书本三者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为主导,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并未得到重视和有效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得到重视并迅速发展,也成为了地理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纸上得来终觉,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古人的道理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生带着地理问题走入社会、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有的放矢,在愉悦的活动中,学习对我们生活有用的地理,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感受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实践力,就能够适当的运用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也就充满了热情和兴趣,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在地理教学中,一些内容是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定义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尤其是在七年级上册中关于地球的运动及经线纬线的内容很多学生到了八年级都无法很好的进行记忆,如果能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制作的切身体验,学生就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当然如果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并解决,那么学生就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感受,从而增强对地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如何利用“活动”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一)“活动”中制作绘图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中,书本的活动中要求用:利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成的球体)制作简易的地球模型,并给出了制作步骤,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了制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活动,我要求学生在地球仪上画出南北两极和赤道,并且每隔60°画一条经线,每隔30°画一条纬线;标出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再用红,黄,蓝色笔表示出低、中、高纬度的范围。

一些孩子在制作的时候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无法精确的保证铁丝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是66.5°;有些孩子没有制作底座导致模型无法站立,在绘制的过程中经度和纬度没有分清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是在讨论交流和课前的展示时间里,很多同学都能给出合理的建议,提出自己的看法,加深了对于地球仪的理解、经线纬线的理解,弥补了课堂讲授的不足,也帮助他们提升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还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中的地形图判读一课中我们运用了制作和绘图的两种方式来逐渐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在课后布置了自己动手用超轻黏土来制作简易山体模型的活动,然后用棉线、大头针、纸板、彩笔等材料把山体模型上等高线转绘到纸板上,最后用彩笔描绘,并尝试在自己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体坡度的陡缓、识别山体的不同部位,有一些有“小心思”的孩子还用手机记录了自己的制作过程,积极性非常高,也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二)“活动”中的模拟实验实践能力培养
        在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一课活动中,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时我们在课堂用简易模拟实验实践了该问题。活动准备了空矿泉水塑料瓶若干 、不同高度的书本、沙土、黏土 、收集了校园里草坪中不需要的杂草。在选择模拟实验材料时尽量选择了简易好操作的、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减少学生畏难的心理。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和我们的地理学习相联系起来。我们讨论了不同坡度、不同强度降水、不同土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学生对于水土流失造成的影响也更好的通过模拟实验阐述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学生的动手参与,探索和研究地理实验,转变学习方式,获得新知,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地理实践能力。
(三)“活动”中的观测能力的实践性培养
        在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中我们学习了气温的变化和分布,这一章很多内容都可以让学生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去做观测。我在课后布置了观测一天中气温变化的任务,在一天中的四个固定时间点测出该时间的气温值,让学生感受气温日变化的规律,学生通过该观测能主动得出一天中的平均气温值,了解了日平均气温的定义。进而在让学生绘制日气温变化曲线时,有了观测基础,学生的参与度就更高思维也更活跃。
        我们的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的观测能力提供了广阔天地,特别是野外观测,不但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而且增强了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增大了地理教学的开放性。
(四)“活动”中调查能力的实践力培养
        地理调查法是自主互助形的地理教学方法,也是实践研究性的地理学习方法,它有助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在八年级下册的教学中结合课本“活动”,让学生调查了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反映城市现代化的现象、调查所在地区的超市中有哪些来自东北三省的粮油日用品、调查本地产的粮油用品有哪些,产地是哪里。学生课后小组制定了调查计划,调查目的,调查时间,调查地点,并制作了调查结果报告。这种以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为目的的地理调查活动将带领学生走进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现我们身边的问题,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亲身体验,深入调查,讨论分析,能够促使学生增强环境意识,调查活动需要与人沟通,与困难打交道而调查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克服苦难的勇气及与人沟通的技巧。
        小结:地理实践力的终极目标是地理素养的提升,而地理实践力素养是目前地理学习中较为欠缺的,地理知识的学习仅仅落实在考卷上,存在于学生的想象中。学生的地理学习与实践力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地理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
        因此不管以哪一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都要体现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和自主性相统一的原则,地理育人的价值在于培养今日及未来能积极面对并关注人类发展问题、环境问题。在行动中关注,欣赏世界,有主人翁意识,而这种意识、责任担当需要在真实的情境及具体问题分析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