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月第9期   作者:翟雨润 赵庆全 矫海燕 朱强
[导读] "立德"即重视德育的作用,塑造人的德行;"树人"即通过教育使人成为品行端正
        翟雨润 赵庆全 矫海燕 朱强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300222

        摘要:"立德"即重视德育的作用,塑造人的德行;"树人"即通过教育使人成为品行端正、有辨别是非能力、有担当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逻辑起点,是国家社会发展和人文精神传递的需要。本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立德树人”理念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关
        立德和树人二者相辅相成:立德是树人的前提,而树人是立德的最终目的。这一理念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应成为被遵循的根本规律。爱因斯坦曾有名言:“只用专业的知识教育人是不足够的,通过专业的教育,他可能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却无法成为和谐发展之人。”因此,道德操守教育在高校教学中应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这是培养综合型能力人才的必要条件。作为我国重要文化事业的教育产业,“立德树人”理念与高校思政教育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保证青年思想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国家的整体核心竞争力才能增强。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第一,思政教师配备数量不达标。部分高校中专职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人数不符合教育部所规定的人数,配备不足问题导致师生比例失调,思政课多为大班容量教学,无法保障学生的听课效果。第二,思政课堂资金流入不足。高校只注重主干学科和强势学科的资金投入,对思政教学的经费落实不到位,因资金缺乏问题导致该课堂一切从简,多数活动无法实行。第三,高校生对通识课的重视程度不足。基于专业培养方案,只有必修课的课程成绩计入学分绩点的核算范围,学生对通识通选课的学习要求只是合格,对此重视程度不足。基于以上三种原因,高校思政课堂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2.2教学内容更新不足
        思政课教育的一大特点是贴合时代发展,紧随时事的变化发展而改变课堂内容。思政教育的内容具有国家性、统一性、政治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青年认识现行国家体制的优越性,然而当前部分思政教师缺乏自主性,无法真正把握这些特点,无法将这些特点与课上所讲内容相融合,因此所传授的内容照搬教材、体系陈旧、案例不鲜活,不能抓住社会热点和关注焦点,不能满足青年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其学习积极性下降。
        2.3教学实践践行不足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应实现隐于心、显于行的作用。在现行教育下理论教学几乎占据教学全部,重理论轻实践,这是教育领域最共通的问题,高校较少安排实践教学,甚至不安排实践教学,后果就是学生对于所学的理论无法理解,思政课堂只是流于形式。同时部分高校的思政实践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以及专项资金支持,通识通选课实践教学处于淡化状态,再加上实践教学安排具有临时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学生和教师对此都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长此以往形成难以动摇的固化机制。
        3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3.1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文化精神在个人的行为规范中起着引领作用,因此思政的理念创新在整个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全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时代发展洪流中,高校思政教育应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展开工作。

教师调动全方位的教学要素,摒除重灌输轻启发的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实时热点与焦点,讲解教材整体体系,将以己为中心的主导模式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模式,依据青年的认知心理发展,设置课堂问答内容与游戏环节,通过道德伦理传输将学生个人的职业追求融入时代发展的改革浪潮中。
        3.2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内容是学科发展和创新的立足点和关键点,要不断深入挖掘内容,剔除过时的知识体系,创新内容,扩充和挖掘具有影响力、引领力、生命力的教育素材,为青年思政教育服务。例如,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国家大事、社会舆情、娱乐新闻等都能提炼为教学素材。教师发表对时事的看法,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重塑其看问题的思路,鼓励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亮点。
        3.3利用多媒体网络工具进行教学
        介入新媒体环境、运用新媒体工具、疏浚新媒体渠道、占领新媒体阵地,最为关键的是要在科学把握新媒体的机理、作用的基础上来进行,按照“虚拟与现实结合、网上与网下互动”的原则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平台:一是要注重运用新媒体的信息即时互动功能,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共享、沟通交流,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互通互动良性关系;二是要注重采用图片、视频、音频等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三是要重点培育一批文化内涵深、教育意义大、受大学生欢迎的精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项目,打造一批有吸引力、影响力、示范性的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品牌。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利用新媒体工具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回应学生实际诉求,真正做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能解决思想问题又能解决实际问题。
        3.4弘扬红色文化资源,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除课堂教学途径外,校风、学风建设对大学生的成长非常关键,高校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的导向作用与学校现有的物质条件、师资力量相结合,努力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思想教育机制,学校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各部门、学院配合落实,年级、班级灵活选择培养方式、培养载体及培养过程。首先,学校团委可利于校园广播、主题活动宣传红色文化影片、教育片、纪录片等;教务处可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的培训,督促教师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弘扬红色文化资源;还可成立具备红色文化特色的社团,如唱红歌社团、红色文化宣讲社团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其次,学院可组织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红色资源知识竞赛、红色歌曲演唱大赛;班级举办主题班会、红色故事宣讲活动。中华大地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搜集红色故事、讲好红色故事,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播,对学生能力锻炼与思想品德的熏陶都意义重大。
以红色革命故事、革命先辈事迹、党员先进事迹为主要内容,激励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信念跟党走,投身伟大新时代。这一系列活动形式,潜移默化地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自觉学习红色文化。最后,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使大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受到多种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可在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平台宣传红色资源,开辟独具校园特色的红色专栏,将学生挖掘整理的红色经典资料、革命老区旅游照片、对红色故事的感悟上传其中。通过红色文化资源的推广、弘扬,营造深厚的教育氛围,激活大学生的红色基因。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思政教育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生对书本的掌握能力,而且取决于其道德素质的高低。培养全能型的高素质人才,是立德树人视域下教学的最终目的。各高校立足于全新教育理念,对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不断革新,激发青年的学习热情,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主体性维度的哲学阐释[J].门超,樊明方.贵州社会科学.2020(04)
        [2]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限度与实践路径[J].赵嘉蒂.长江丛刊.2020(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