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 陈良谋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安流中学 514437
摘要:随着全球化3.0时代的到来,各国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全球视野和全球能力的培养,以期在国际竞争和合作中取得主动权,满足未来社会的要求。承担着人才培养重任的教育系统,也因此需要紧随全球化浪潮,做出相应改变,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的教育理念也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基于此,以下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生全球胜任力;探索
引言
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不仅能够开阔眼界,还能够丰富体验,是提升他们综合素质的科目。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深入了解与探究新课改的理念与要求,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储备,不断创新与改进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规划,课堂上真正做到随机应变,使其在自主、合作与探究中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乐趣。
一、全球胜任力的内涵
美国最早开始意识到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的紧迫性,1988年美国国际交流协会(CIEE)发布了一篇名为《为全球胜任力而教》(Educating for Global Competence)的报告,首次提出“全球胜任力”的概念。30年来,学术界对何为全球胜任力并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被视为“全球胜任力教育之父”的Lambert认为,全球胜任力包含五大要素:知识、同理心、支持、外语能力、工作表现,他的这一定义虽然简单却是在教育领域的一大突破,为后面很多的研究者提供了理论框架。Hunter等学者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将全球胜任力定义为“具有识别文化差异的知识和能力,有兴趣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并利用语言和文化知识,在不同的环境中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沟通”,强调文化理解与对话。从更广义的角度诠释这一概念,认为全球胜任力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超越领域或学科、正确理解文化规范和全球事件的能力,以便能够在非本土文化环境中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和工作。进行PISA评估的OECD在征集了各专家和各成员国代表的意见后,对全球胜任力提出一个新颖的具有挑战性的定义:个体能够体察本土、全球和跨文化问题,理解并欣赏他者的观点和世界观,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既相互尊重又有效的互动,并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的策略
(一)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明确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则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与辅助者的角色,灵活采用一系列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快速接受与理解地理知识。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教学规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觉、踊跃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辅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难点、疑点与问题,真正突出其主体地位。诸如,在进行“自然灾害的防避”教学时,教师事先分析学情:学生刚刚学习自然灾害的成因,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对自然灾害也有了了解。
课堂上教师可先询问:面对自然灾害,大家该如何应对?师生一起探讨防灾、减灾的基本措施,如社会行动方面,加强自然灾害研究,组织科技攻关,健全管理法规,开展教育,实施防灾、减灾工程,建立高效的信息系统,加强国际或区域合作;公民参与方面,增强防灾避灾意识,学习自救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参与救灾的社会责任感,未成年人首要尽力维护自身安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再考虑救助他人与财物;个人层面,牢记“学、听、备、察、报、避、断、抗、救、保”等。之后,教师引领学生一起研究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防避,使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掌握防避技巧。
(二)倡议:全球胜任力培养需强化中国特色
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是国际社会的教育共识,但落实全球胜任力教育并不是为了迎合国际趋势,而是主动地将本国文化与国际文化接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依据我国教育的自身特点与需要,在全球胜任力培养中强化中国特色。第一,全球胜任力的内涵应当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全球胜任力在我国并非全新概念。首先,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全球视角思考责任担当,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新时代中国国际发展合作。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应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胜任力教育。其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要点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是中国学生发展全球胜任力应具备的重要素养。第二,全球胜任力的讨论议题应当关注国家安全与中国贡献。一方面,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南海问题等可以作为地理教学中培养全球胜任力的讨论主题。另一方面,在国际合作中,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破解全球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进一步强化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了解我国在国际合作中作出的贡献,进而夯实安全意识、明确国家定位、培养全球胜任力。
(三)找准学科突破口
高中地理教材中每章每节都有大量地理图,包括揭示原理的光照图、热力环流图等,模拟原理的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景观图片解释环境整体性、差异性,以及统计图、示意图等,教师可以采用识图辨图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教师还可以让教学内容回归生活,使得理论结合实际。生活里蕴藏着巨大的、无穷无尽的地理资源,教师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生有了理论指导实际,就会进一步体会到教材的魅力,体会到学地理的好处,从而提高学习动力。
结束语
尽管全球化与本土化是一对矛盾,但随着交通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方面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并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因此基于本土化的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高质量的地理教育,应面向未来全球化人才之需求,积极探索既立足本国实际又兼具全球胜任力的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周鑫.全球胜任力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D].湖南科技大学,2020.
[2]胡敏.“全球胜任力”未来青少年的标配[J].工友,2018(09):48-49.
[3]舒昊.全球胜任力的四大价值[J].上海教育,2018(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