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贻金
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中心小学 271612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一门德育功能比较显著的学科,在立德树人的思想导向下,教师需重点关注课堂教学,深入分析课堂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遵循构建有效课堂的原则探索合理的教学手段。下面,主要分析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实施现状,并从故事导入、构建情境、游戏助学、合作讨论等几个方面进行有效分析。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
前言:在新时期强调德育工作深化落实的背景下,教师需高度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根据新时期课改标准深入分析目前在施教中所存在的不良现状表现,然后本着合理创设有效课堂的目标考虑,积极探索合理的授课模式和方法。从而让整个课堂效能更加突出,也能够助力学生高品质地完成对课程内容的有效探索。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讨论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助力德育实现深化落实的重要载体,所具有的学科地位不仅突出,且具有着重要的育人价值。然而,在课程教学实践期间,因为教师育人思想、模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关注对课程内容的灌输和讲授,引导学生机械背诵和被动学习,导致其整体思维逻辑和兴趣意识受到明显局限。同时,在当前的施教领域,教师并未认识到学生整体在课堂上所发挥的中心地位,师生之间的课堂关系处理不规范,也是导致综合施教效能受到显著局限的关键诱因。因此,教师需在新时期育人环境下在具体的教育观上做出调整,要立足于课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诉求考虑,在具体的教法上做出科学调整与优化,以保证围绕品德与社会所构建的课堂氛围更优质。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分析
(一)故事导入,渲染气氛
教师需关注课程中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结合教材中所包含的基础内容搜集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故事素材。然后将其合理导入到课程活动当中,有效渲染气氛[1]。在诱导学生集中学习精力的同时,也能够促使其对故事中所涉及的相关文化内涵产生深入探索的自主性意识,从而保证所构建的课堂具有较强的的活力。
例如,在“中秋与重阳”教学时,教师可以本着文化传承与弘扬优秀民族节日文化的原则搜集趣味的节日故事。围绕中秋和重阳两大节日搜集和整理相关的节日活动,如中秋吃月饼、重阳赏菊、插茱萸等习俗,以趣味故事的方式导入到课堂上,然后进行有效的互动,让学生能够在故事氛围有效渲染下建立起良好的思想认知,正确看待民族节日,并在今后的成长中乐于参与到节日当中,切实感受民族文化所具有的魅力。
(二)构建情境,激发联想
在施教期间,教师需关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情境化功能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具转变课堂的呈现形态[2]。以多媒体为辅助将与课程相关的文化素材进行直观性呈现,营造更加轻松且具有活力的课堂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其能够在情境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深度联想,从而获得良好的启发和引导,也能够让其对课程中所包含的内容产生深入探索的动力。
比如说,在进行“春天来了”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形成直观的认识,教师则需要深入发掘生活中的风景要素。
将展现春天真实景观的图片、动画等素材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展示,然后带领学生共同探索和分析春天的特征,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常识进行风景描述,从而培育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自然观,让学生能够建立起热爱春天,感受自然生命内涵的情感认知。也可以让学生在情境助力下通过自主联想,利用自身所具备的艺术素养进行自主创新,从而让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创新和创造潜能获得有效的培养和激发。
(三)游戏助学,提高活力
教师需关注学生学习诉求,在课堂育人思想以及组织形态上进行合理优化[3]。要根据课程内容创设趣味的游戏情境,合理设置游戏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保证所构建的课堂环境充满活力,有效调动课堂气氛,并让学生对课程所学内容产生深入实践、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心理认知。在游戏设置期间,教师需彰显激趣、乐学育人思想,设置趣味、开放的游戏活动,要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课堂当中来。
例如,在“购物场所我知道”教学期间,则可以在生活化理念正确导向下设置趣味的游戏活动,在课堂上构建生活小超市的游戏场景,然后组织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常识储备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购物场景进行对话交流、虚拟交易,从而培养小学生形成端正的消费理念,也能够让学生积累更加丰富的消费和理财观念,提高小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合作讨论,深入探究
合作学习是驱动品德与社会课堂实现高效构建的重要保障,不仅能够突出教学的时效性,同时也能够为启发学生思维,提升整体探究能力提供基础助力。因此,教师需积极转变授课观念,规范性开展合作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课程内容展开深入探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中的基础内涵。
例如,在围绕“交通与我们的生活”施教期间,则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畅谈当前生活领域比较典型的交通方式,对交通工具类型、应用范围以及给当下生活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展开有效讨论,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储备,让学生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并更好地适应今后的生活环境,培养其独立能力。
(五)生活实践,增强感悟
教师需关注有效课堂构建要求,遵循生活化施教理念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从而让其形成良好的认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感悟,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围绕“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施教期间,则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活实践调研当中,以组为单位对家乡风景素材和榜样人物进行资料搜集,然后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感悟。
结论:依前所述,在针对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施教期间,教师需要积极树立全新的育人思想观,遵循有效课堂发展原则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设置。通过故事导入、情境设置等多种育人举措规范应用,有效改善课堂的施教环境,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受到一定的启发,让其能够对课程所学内容产生较强的探索动力,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掌握相关的道德内涵,并从自身做起规范自身的品质素养。
参考文献:
[1]景雪刚.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教学[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5):281.
[2]王永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4):184.
[3]黄再翠.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