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语文园圃,探索习作之路——习作教学的点滴做法

发表时间:2021/7/28   来源:《青少年导刊》2021年第5期   作者:代大强
[导读] 低中段习作教学点滴做法:造句训练是奠基习作的基础,片断习作是引领成功的基石,仿写习作是规范语言及标点符号的途径。

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金山镇辉山小学   代大强     614800

摘要:低中段习作教学点滴做法:造句训练是奠基习作的基础,片断习作是引领成功的基石,仿写习作是规范语言及标点符号的途径。
关键词:造句  片段 仿写
        发现问题,深刻反思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回答问题时,多半是半截话,你问什么,他回答什么,甚至有时还答非所问。叙述事情时最常用的词是“完事呢……,完事呢……”要不就是“然后呢……,然后呢……”任凭你怎样纠正,也很难改正。写作文时,为了凑够字数,车轮话多。还有的学生每一句话开头都是“我”字打头阵,一百多字的作文,竟然有三十多个“我”。让学生写日记,大部分学生日记的开头都是“今天,我……”流水账似的记录了一天的活动。面对这样的习作,批改起来真是无法下笔,评语不知该写什么好。怕打击消学生的习作兴趣,又不想违心地去赞扬。我陷入了沉思,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何在?
        静静地思考: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尤其是低年龄的学生,基本无社会生活经验,语言表达能力差。作为教师深知小学习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其作文作为衡量又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克服呢?二十几年来,潜心钻研,不断积累,不断反思,总结出自己的习作指导方法:
        一、造句训练是奠基习作的基础
        (1)弄清意思造句
        话说不完整是低年级孩子的通病,学过的词不知如何去用又是这一时期普遍存在的问题。此时抓句子训练是基础,因此,对刚上三年级的学生,让学生练习造句,每天只留两个词,并且是课文里学过的,要求学生回家查字典,弄清词义后再造句。刚开始,句子短,半句话多。教师可以帮助他们补充,给予信心。一周下来,学生就造了10个句子。这样的做法坚持一个月或两个月(具体依据本班学生的素质而定),学生的造句能力就提高了。
        (2)引入情境造句
        对于不好理解的词,让学生造句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不给予引导,造出的句子词不达意。因此我便引入情境让学生再造句,比如,在旧教材《养蚕》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天,母亲照例把蚕种拿出来……这句话中的“照例”我是这样引导的“春节年年过,过春节,家家户户都做些什么?你能用上“照例”一词向大家介绍吗?学生思考片刻便造出了如下的句子:每到春节,奶奶照例拿出剪刀剪出许多精美的窗花,贴在窗子上;除夕之夜,爸爸照例拿出鞭炮领着我到楼下燃放;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照例吃饺子。
        (3)连词造句
        连词造句包括关联词造句或词组造句两种。关联词造句一般都在学完课文,让学生汇报收获的时候去训练。例如,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请选择如下关联词来汇报“不光……还……,不仅……还……,不但……而且……,因为……所以……”。因此,在让学生用关联词造句就不会感到困难了。组词造句是在学生造的完整流利的基础之上再提高要求的,让学生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造句。例如“聪明、漂亮、毕竟、只有、才”这样的几个词,让学生选择造句。语文能力差的也能用两个词造句,能力强的学生就不止两个。记得有一名学生是这样造的:我漂亮但不聪明,只有刻苦学习才能使自己聪明起来。
        我安排的造句训练不是随意的,是有目的的,由浅入深的,都是课文中的词。要么让学生用上,来概括课文内容。


要么让学生展开想像去写一个小段落,这就是我要介绍的下一个内容。
        二、片断习作是引领成功的基石
        待学生的造句已不再是困难时,就进行写段训练。中年级片断训练是减轻习作压力,引领习作兴趣,培养习作能力的基础,也是引领习作成功的基石。
        1、创设情境,指导练笔
        中年级学生的词汇积累还不是很多,观察细节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指导学生抓住细节观察进行练习写作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利用自习课开展一些游戏性的活动“贴鼻子、老鹰捉小鸡、比手劲”等来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让学生玩中乐,乐中思,思中写。这样学生的习作就不再感到困难了。
        2、观察图画,想像练笔
        我们的语文教材大多配有插图,如果能借助插图,观察画面发挥想像也是提高习作的一条途径。《四时田园杂兴》这首古诗是在旧教材三年级出现过,文中的插图与新教材的插图是有差别的。在学完古诗后让学生观察插图,写出心中所想。
        3、抓住时机,随时练笔
        学为所用这是语文的“工具性”,要使“工具性”得以体现,我善于抓住课文中有教育意义的段落,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恰当地指导,再写下来,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潜移默化,渗透练笔
        记得我读了《施爱无痕》一书,给了我很大启发,对学生的教育可谓无“痕”。那么,作文是不是也应该有“无痕”的教法呢?摆架子,上作文岂不给学生增加无形的困惑吗?有的学生一提作文头就痛。如果能在阅读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中,悄然无声地渗透习作,那不就是“无痕”教习作吗!因此,在执教《生命,生命》一课中我做了如下尝试。这篇课文通过三个具体事例说明生命的可贵,而这三个事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既不用出示阅读提示,也不用逐段讲解。在课上我只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读了……,了解了……,想到了……。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汇报。学生在汇报时既汇报了课文内容又联想了周围的事物,有的甚至还想到了生命名言。当阅读分析完毕时,我才交待这是老师教给你们写读后感的方法。
        5、运用排比,循序练笔
        排比句子在课文中出现,教师往往都想借鉴然后让学生写一段排比句,这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卢沟桥的狮子》一课中有排比句,《荷花》一课中描述荷花时也有排比句,即“有的……有的……还有的……”让学生造一两句还比较容易,但写多了,学生也找不到什么词句来描述了。于是下课时,让学生到操场上去观察活动的情景,再写这段话就容易了。学生就写出:下课了,操场上同学们有的打口袋,有的踢毽子,还有的跳皮筋,热闹极了。
        三、仿写习作是规范语言及标点符号的途径
        仿写可以使学生从无从下笔到有话可写,学过《我爱故乡的杨梅》便让学生写“我爱故乡的山楂”。学完《美丽的小兴安岭》再写“美丽的平顶山”。仿写并不是简单的照抄,而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用词的准确,条理的清晰。
仿写不但能提高写作水平,还能使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在《小摄影师》一课中,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提示语分别在前、在中、在后出现,让学生仿写对话,不但能正确使用双引号,还会让学生在不同的位置上运用提示语。
        这是我从教二十五年来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积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躬耕语文园圃,探索习作之路,其乐无穷。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