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的有效对策

发表时间:2021/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第6期   作者:吴思静
[导读] 本文将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的有效对策展开研究。

        吴思静
        广西壮族自治区陆川县平乐镇乡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广西玉林,537711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对法治乡村建设愈发地看重,加大了在法治乡村建设方面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最终呈现出的成果却并未达到人们的预期标准,对此,想要在新时期实现乡村振兴,高效地完成法治乡村的建设任务,就必须从问题的根本入手,基于此,本文将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的有效对策展开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法治乡村;建设对策
        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作为我国的农业作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无疑是备受瞩目的。振兴乡村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的,为此,政府做出了着重的研究,推出了一系列的战略性策略,力求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振兴与构建法治乡村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的有效对策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策略综述如下。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推进
        早在第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我国政府就已经提出了法治建设的相关内容,确立了初步的建设目标,力求让我国的政府、国家、社会呈现出一体化的法治系统的构建,带来更多的良性影响力。其中,在乡村的法治建设就是上述目标实现的必经之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农业等相关问题对我国的发展的影响较大,党工作必须对这些重视起来,落实“三农”,让农乡村人民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改善,满足乡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推进,呈现出较高的质量水平。
(二)有利于美好乡村的建设
        农业强则中国强,可见,农业行业对中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的重要性,通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积极地开展法治乡村建设工作,能够使我国的农业市场得到有效的调节,突出农业行业的核心地位,让我国的农民能够逐渐的富裕起来,从而更好的带动农业行业的发展,构建出良性的循环系统,推动我国的小康社会的建立,让我国的农村三大问题能够及时地得到解决,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有利于美好乡村的建设。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 一)乡村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乡村振兴一直是大多数人所关注的对象,早在2011年,我国政府就已经推出的了一套法律法规制度,但是由于当时初步法治乡村建设的初期,这一套法律体系还存在一定的不够完善的问题,第一,法律体系中的大多数内容的侧重点都在于城市,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乡村的实际情况上,进而导致该套法律体系在乡村中真正发挥的作用效果不大,无法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第二,立法作用性对较低,多是以行政、地方等方面的法规为主,法律效力相对较弱,无法支持相关团队执行需要的任务,进而使得法治乡村建设未能落在实处,存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情况。第三,法治乡村建设中法律体系的构建只有保障与时代的发展步伐相一致,才能够让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设定发挥切实的作用。但当下我国的法治乡村建设中,法律体系的建设却并未做到这一点,存在极为严重的与时代的发展脱节的情况,不仅无法满足当下的乡村振兴任务的实施要求,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力。
( 二) 农民群众的法治素养偏低
农民群众的法治素养偏低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过于看重人情。我国农村民风淳朴,对人情看的相对较重,在生活与工作中往往是以人际情感作为主线展开的,这也就使得人们为了维护人际关系,出现了不按流程办事的情况,在达成维系人情的同时让新的矛盾问题随之产生,无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进而使得法治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针对这一情况,当地有关部门积极的开展了法治类型的宣传工作,加大了向村民的普法力度,但大多数村民对法律制度的了解兴趣较低,存在不愿意在这一方面投入时间与精力的情况,这也就使得我国的农村人口数量较多,但真正懂法的人较少,平均法律意识较低,不利于我国的乡村的振兴。其二,经济发展较慢。乡村地区更为靠近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的发展模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经济水平上,乡村要远远低于城市,这也就使得村民在日常生活中鲜少能够接触到较大的矛盾问题,对法治的需求也就相对较弱,进而造成了法治乡村建设工作的进程推进较慢的情况。此外,在乡村人民遇到较大的矛盾问题,需要提起诉讼时,面对相对较高的诉讼费用,村民大多会出现望而却步的情况,更为倾向于选择私了,也就是说,法律援助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大,无法达成振兴乡村法治的目的。其三,村民的思想意识大多较为传统,多数人甚至还拥有一定的宗教思想,这也就使得其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在面对一定的问题时无法从法律的角度思考,主动了解法律的意愿不高,进而使得法治乡村建设工作中普法工作的效果不佳。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法治乡村建设的法治机制
        健全的法治机制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对此,相关的工作团队应当对完善法治乡村建设的法治机制重视起来,首先对以往针对乡村的法律法规进行集中整合分析,而后开展实地勘察工作,努力搜集可靠的信息,了解当下乡村法治建设的情况。在掌握足够的信息后,有关部门需要本着脚踏实地的思想理念,对法治乡村建设的法治机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与创新,逐步地完善法律体系,使得其能够更为贴合我国乡村当下的情况,与时代的发展步伐相一致,进而实现提升法律体系的实际应用价值的目的。最后,为保障健全的法治机制能够被落在实处,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相关部门还需与乡村的村长进行沟通,相互配合,在乡村中设置专门的咨询机构,免费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同时实施普法工作,使得村民能够在亲身的体验中认识到法治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主动的参与到乡村振兴的队伍当中,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的有效性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对现有的法律服务体系进行优化
        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的对党工作的认可,就是党工作水平的最佳体现方式。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想要得到准确的落实,呈现出良好的效果,就应当从对现有的法律服务体系进行优化的角度入手,不断的升级服务,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教训,使得我国农村较为严重的贫困问题得能够到及时的解决,让我国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农村气象,进而达成让人民群众认可法治乡村建设的目的,让乡村振兴的步伐得以加快,最终呈现出一个长久的良性发展趋势,促进人民群众与党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构建。
(三)提升乡村地区基层干部的法治观念
        基层干部是与人民群众接触最为密切的,想要让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发挥有效性,就必须从基层干部的法治观念的提升的角度入手。对此,当地政府应当加强对基层干部的选拔制度的优化,提高法律认识、法治思想等方面的要求,使得基层干部能够从根本上具备较高的素质水准。而后,相关部门还应构建培训机制,让基层干部能够有机会提升自身的法治观念,了解法治乡村建设的重要性,掌握一定的法治乡村建设的方式方法,为乡村振兴步伐的推进提供可靠的力量支持。另外,为保障基层干部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相关部门还应设置针对性的考核制度,定期对基层干部进行审核,从而达成警醒的作用,让基层干部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民,为乡村带来较大的良性改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法治社会下,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对于农民、政府、社会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应当被给予高度的重视,共同对其进行监督与督促,推动法治体系的完善,保障其能够呈现出一个良性的发展状态,使得我国能够始终保持着稳定地进步趋势。
参考文献:
[1]莫日根. 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的有效对策[J]. 法制与社会,2021(2):138-139.
[2]李玮,刘维蓉.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法治化治理路径研究[J]. 学理论,2021(3):34-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