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质量管理的未来发展与变革

发表时间:2021/7/21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9期   作者:辜应超
[导读] 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与传统制造相比
        辜应超
        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 四川省 德阳市 618300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与传统制造相比,制造的环境变化了,管理方法也应随之而发生着变化。传统的质量管理方式将面临着怎样的变革和创新?“质”和“智”如何融合?未来的方向在哪里?只有面向未来,才能抓住机遇,才能走得更远。这应该是质量技术研究者更应该关注的问题。智能制造是智能技术和制造技术的融合;智能制造是物联网、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智能终端与云端技术的融合;智能制造首先建立知识库/知识工程(知识化),然后进行动态传感/实时感知(感知化),最后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决策(自主化、自决策),倡导流程的可视化与透明化、可预测化。智能制造的另一个内涵是确保产品高质量、赋予产品新功能和发展服务型制造。
        关键词:智能制造;质量管理;质量创新
        引言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产品质量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良好的产品质量更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有哪些理论和方法可供制造企业进行产品质量优化时采用呢?基于此问题,从解析制造企业产品质量优化相关概念入手,分别对制造企业产品质量优化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希望可以为制造企业进行产品质量优化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问题
        1.1组织结构不完善
        在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组织结构必不可少,其是各项质量管理工作有效贯彻落实的关键。但是从当前部分制造企业内部情况来看,一是由于各级车间生产任务、质量管理手段各有差异,还没有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组织结构;二是过于松散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组织结构,导致虽建立了质量管理部门,但是相关职能未能充分有效发挥。
        1.2缺乏有效的管理激励制度
        管理激励制度是质量管理体系高效运行的保障,但是现阶段部分制造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对全体工作人员、生产状态采取一视同仁的管理方针,不论质量好坏差异,均采取一致的激励手段。虽然部分制造企业针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阶段情况设置了一定奖励、惩处措施,但是奖励、惩处力度不足,无法发挥激励作用,全体工作人员缺乏较强的质量意识,也没有严格遵循质量标准展开工作,导致质量问题频出,影响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
        2智能制造背景下质量管理未来的变革趋势
        2.1网络安全成为智能制造发展的障碍
        质量是网络化服务的产物,在智能制造时代,就安全性而言,许多电器都是潜在的攻击对象,机器和工厂是联网的,控制过程基于网络的,因此来自网络犯罪攻击的威胁不断增加。识别网络威胁、实施IT安全解决方案和安全生产所需的知识是智能制造企业所必需的,如果网络安全跟不上,很多企业基于安全的考虑,将推迟智能制造的计划。因此我国可及时推出网络安全认证培训课程,扫除智能制造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使我国的智能制造事业一帆风顺。
        2.2智能制造的飞速发展是质量工艺优化管理的基础
        以前,产品研发设计师需要在设计阶段做性能仿真,评估设计是否能满足性能指标要求;设计完成后,对设计图纸、三维模型、测试要求、软件代码进行审查,交给生产方进行生产。

而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在原来生产制造基础上加入了信息化手段,对于产品设计过程,当用户需要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时,智能制造辅助平台可把各种CAD软件功能封装为云服务提供给用户,提供产品设计所需的多学科、跨领域知识并在产品设计各个环节提供智能化帮助,同时把研发过程中的设计输入、输出、模型、数据,工艺过程中生成的流程文件、工装设备,生产制造过程中每个环节的产品状态、质量数据等全部用信息化手段记录下来。有了这些基本的模型、数据、流程等一系列信息,就形成了产品全寿命周期的大数据;有了这些大数据,才能进一步使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优化整个生产流程,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提高质量。
        2.3制定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企业内部各类审核活动,目的在于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确保制造过程受控,产品质量满足相关要求,并持续改进,对质量体系的不断改进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企业应制定内部审核控制程序,明确内部各类审核活动的开展时机、目的、范围、要求、审核依据、审核执行者以及具体的做法。
        2.4创优组织机构的建立和职责确定
        优质工程创建和申报是一项系统过程,需全员参与的管理、生产活动,涉及业主、监理、设计、施工等相关各方的参与,故企业各级领导需高度重视,应主动做好与业主、设计、监理等参建各方的沟通工作,取得相关方的支持。因此,需创建优质工程的项目,企业应要求其成立创优领导小组,通过领导小组的精心组织、策划,统筹安排、过程监督、检查、改进,即PDCA循环原则,以达到工程质量创优的预期结果。领导小组组长应由质量第一责任人承担,全面负责项目创优工作的决策和资源保障和沟通;总工程师、质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总工程师负责创优过程的技术支持,监督创优过程技术方案,组织和推行“五新”技术、行业新技术、专利技术、工法、科研成果等,以科技的力量推动产品创优;质量分管领导负责组织建立创优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创优计划的实施与落实,开展质量专项监督、检查,全面消除质量隐患,为工程创优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领导小组成员由各组织机构中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管理职责范围内创优规划分工内容的落实,协同做好创优的具体实施工作,负责将工程质量创优的要求及方法等传达至每一个员工,并监督落实。
        2.5完善构建管理激励制度
        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激励制度制定之前,制造企业可以结合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要求,对人力资源配置进行适当改进,明确采购部、质量管理、研发、生产等各部门职责,保障激励制度顺利执行。在明确各部门职责之后,为了更好地执行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同步构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激励机制及公平评估制度,秉承公平合理的原则,进行相关考核方法处理,并依据优质管理目标,从激励公正性、奖励惩处适度两个方面,执行激励机制。其中激励公正性主要是保证激励机制面向整体各层员工公平性,贯彻“一碗水端平”原则,避免激励不公平现象导致内部人员出现负面情绪,进而影响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而奖励与惩处适度主要是在满足员工需求的基础上激发员工继续提升质量的动力,充分发挥激励机制作用,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稳步提升。
        结语
        智能制造质量工艺优化管理就是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使相关要求按业务流程以数字化的形式纳入产品和服务过程,质量管理与采购、存储、生产、销售整个供应链业务过程全面集成,通过及时准确地收集数据并作出反应,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其前提是做好基础工作,即质量管理的数字化工作,建立管理所需的数据定义和数据库,支持自动化设计、加工、自动化检测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智能制造的发展不仅引导生产格局的创新,更是质量工艺优化管理的变革,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海婴,彭攀,马玉超.略论产品质量系统的优化[J].系统辩证学学报,2020(04):3-5.
        [2]鲁建国.产品质量承诺是制造企业的社会责任[J].家电科技,2016(06):7.
        [3]逯妍妍.质量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商讯,2020(24):107-1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更多>>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